運動生理週訊(第166期)
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2max)(May 30, 2004)
王順正
最大攝氧量(
運動生理週訊第39期、
第40期、
第61期)與跑步經濟性(
運動生理週訊地165期)對於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評量效益,始終具備特定的缺憾。最大攝氧量雖然是評量有氧運動能力與心肺耐力的最佳指標,但是這種受到最大心輸出量(maximal cardiac output)與最大心每跳輸出量(maximal stroke volumes)顯著影響的人體運動生理指標,主要代表人體生理上使用氧氣的能力,當運動參與者具備類似的最大攝氧量能力時,最大攝氧量與耐力運動表現的相關即不高,顯示還有其他重大影響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存在。跑步經濟性的進步與否,雖然與是否經常訓練有關,但是其進步的原因是因為肌肉利用氧氣能力增進、生理能力進步造成換氣量與攝氧量減少、或者是運動技巧的進步,並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最大攝氧量的速度(the velocity at VO
2max,vVO
2max)」,一種最大攝氧量與跑步經濟性的綜合指標,便是經常被提出來討論與參考的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評量依據(Jones & Carter, 2000)。
本文以國內男性長跑選手20名為對象,受試者的VO
2max為 63.55±8.03 ml/kg/min、VT(ventilatory threshold)為 49.45±8.78 ml/kg/min、5000公尺成績為 17.71±1.06 分鐘。由於進行最大攝氧量檢測時的運動測驗流程,是以Bruce實驗流程進行(有坡度上的變化),因此,以進行最大攝氧量檢測時的運動時間,來代表可以達到最大攝氧量的運動強度。結果發現5000公尺跑步成績與最大攝氧量的相關為0.474、與換氣閾值的相關為0.629、與進行最大攝氧量測驗跑步時間的相關為0.715,由此可見vVO
2max在評量最大有氧運動能力時的重要性。



5000公尺跑步成績與跑者的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值、跑者進行最大攝氧量測驗的跑步時間的關係圖
其實,「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在實驗室中經常被使用,作為標準化受試者運動強度高低的依據。下圖即將實驗室中進行最大攝氧量檢測時,攝氧量與運動強度的關係記錄下來,以作為標準化運動強度高低的依據(最大攝氧量為71 ml/kg/min)。圖中75%VO
2max(71 ml/kg/min * 75% = 53.25 ml/kg/min)約為 9.4mph(mile/hour),依據相同的攝氧量與跑步速度關係,100%VO
2max即為該被檢測者最大攝氧量出現時的跑步速度。不過,Bernard, Ouattara, Maddio, Jimenez, Charpenet, Melin, and Bittel(2000)的研究發現,不同的運動檢測流程(每一個階段的時間不同時)會產生不同的「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當然,透過不同的運動檢測流程與「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定義(Hill & Rowell, 1996),就會產生不同的攝氧量與運動強度關係,達到最大攝氧量的速度即可能會顯著的不同。

相同的漸增強度運動的流程下,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較佳者,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最大攝氧量檢測過程(時間較長顯然就會出現較大速度),進而獲得較大的「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是相當容易判定的概念。特別是有些人在固定強度下攝氧量偏高時,被認為具備較差「跑步經濟性」,透過「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資料,將可以得到另一個層面的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判定標準,以便將人體攝氧能力高低與使用氧氣效率好壞,整合性的呈現出來。
「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
2max)」的訓練效果方面。Billat, Flechet, Petit, Muriaux, and Koralsztein(1999)針對8名經常訓練的男性長跑選手,進行4週的間歇訓練後發現,被訓練者的vVO
2max顯著進步(20.5±0.7 km/hour增加到21.1±0.8 km/hour),在14 km/hour速度下的跑步經濟性也顯著進步(50.6±3.5 ml/kg/min降低到47.5±2.4 ml/kg/min),但是最大攝氧量卻沒有顯著改變(71.6±4.8 ml/kg/min稍微增加到72.7±4.8 ml/kg/min)。Jones, Carter, and Doust(1999)針對16名體育科系學生進行6週的耐力訓練後,發現受測者的最大攝氧量、乳酸閾值、跑步經濟性、最大攝氧量的速度等變項都顯著的增加。後續的研究有必要進行影響有氧運動能力變項的訓練方法,是否會有特殊性存在?或者訓練後的有氧運動能力進步的原因,會不會有變項上的次序性?
引用文獻:
Bernard, O., Ouattara, S., Maddio, F., Jimenez, C., Charpenet, A., Melin, B., & Bittel, J. (2000). Determination of the 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
2max.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2(2),464-470.
Billat, V. L., Flechet, B., Petit, B., Muriaux, G., & Koralsztein, J. P. (1999). Interval training at VO
2max : effects on aerobic performance and overtraining mark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1(1),156-163.
Hill, D. W., & Rowell, A. L. (1996). Running velocity at VO
2max.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8(1),114-119.
Jones, A. M., & Carter, H. (2000). The effect of endurance training on parameters of aerobic fitness. Sports Medicine,29(6),373-386.
Jones, A. M., Carter, H., & Doust, J. H. (1999). Effect of six weeks of endurance training on parameters of aerobic fitness. Abstract.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1(5s),s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