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65期)
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May 22, 2004)
本期主筆:王順正
跑步經濟性(running economy)是指在非最大強度的跑步過程中,人體所消耗的能量高低情形;在相同的跑步速度下,能量消耗較少代表有較好的跑步經濟性,能量消耗較多,則跑步經濟性較差(林信甫與莊泰源,2003)。
由以往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長距離跑步的表現與最大攝氧能力(最大攝氧量)之間的相關性並不高,而且,Conley and Krahenbuhl(1980)的研究發現,男性頂尖的長跑選手,最大攝氧量與10公里跑步表現的相關性僅為-0.12(受試者的平均最大攝氧量為71.7 ml/kg/min,而且都相當接近),跑步經濟性與10公里跑步表現的相關達到0.83(每分鐘241公尺速度下的穩定狀態攝氧量)、0.82(每分鐘268公尺速度下的穩定狀態攝氧量)、以及0.79(每分鐘295公尺速度下的穩定狀態攝氧量)。由此可見,跑步經濟性對於耐力運動表現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0年Weston, Mbambo and Myburgh以身體質量指數相似的8名African與8名Caucasian10公里長跑選手為對象(10公里成績分別為32.8±2.8分鐘、32.0±2.5分鐘,體重分別為61.4±7.0kg、64.9±3.0kg),探討非洲不同種族長跑選手的最大攝氧量與在每小時16.1公里速度下的跑步經濟性;研究發現African雖然具備較低的最大攝氧量(61.9±6.9 ml/kg/min、Caucasian為69.9±5.4 ml/kg/min),但是卻具備較佳的跑步經濟性(下圖)。似乎跑步經濟性的效益可以彌補最大攝氧量偏低的缺點,讓African具備與Caucasian相同的10公里長距離跑步表現。

(Weston, Mbambo, & Myburgh, 2000)
Franch, Madsen, Djurhuus and Pedersen(1998)針對36名男性業餘的跑步選手,比較六週、每週三次、每次20至30分鐘、三種不同的跑步訓練(長距離跑訓練、長間歇跑訓練、以及短間歇跑訓練)對於跑步經濟性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三組的最大攝氧量分別增加5.9%、6.0%、以及3.6%,達到最大攝氧量的速度分別增加9%、10%、以及4%,跑步經濟性分別增加3.1%、3.0%、以及0.9%;下圖則顯示出訓練前後,受試者在平均每小時13.8公里的速度下,攝氧量、換氣量與血乳酸隨著運動時間的變化情形。研究結果顯示長距離跑訓練與長間歇跑訓練可以有效增進跑步經濟性,短間歇訓練則沒有效果。

(Franch, Madsen, Djurhuus & Pedersen, 1998)
林信甫與莊泰源(2003)指出影響跑步經濟性的相關因素,包括地面(草地、沙灘、塑膠跑道、道路;多進行沙灘跑步有助於改善跑步經濟性)、實驗室或戶外場地(跑步機的跑步經濟性較高)、性別(還沒有一致的研究結果)、年齡(跑步經濟性隨年齡的增長而進步)、體溫(體溫增加會降低跑步經濟性)、疲勞(疲勞對於跑步經濟性的影響似乎會隨著跑者的能力而改變)、換氣量(換氣量越少跑步經濟性越高)、柔軟度(柔軟度與跑步經濟性成反比)、訓練方式(高強度、長時間的間歇跑步比較會增進跑步經濟性)、過度訓練與減量訓練(過度訓練會降低跑步經濟性)、肌力訓練(肌力訓練可以增加跑步經濟性)等。
Kyrolainen, Belli and Komi(2001)的研究則指出,跑步經濟性與跑步時的動作優劣有關。Caird, McKenzie and Sleivert(1999)的研究更發現,透過生理回饋與放鬆技巧(Biofeedback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的訓練也可以有效增進跑者的跑步經濟性。事實上,訓練對於跑步經濟性效益的增進是否代表跑步成績進步(例如肌力訓練增進跑步經濟性)?跑步經濟性進步的原因是生理、 生物力學或心理因素的原因(或者有交互影響)?疲勞因素對於跑步經濟性的影響(Kyrolainen, Pullinen, Candau, Avela, Huttunen & Komi, 2000)?其實,相關的研究結果相當豐富,相對的,仍然有相當多的研究主題值得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參考資料
林信甫與莊泰源(2003):跑步經濟性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探討。中華體育,17(3),53-60。
Caird, S.J., McKenzie, A.D., & Sleivert, G.G. (1999). Biofeedback and relaxation techniques improves running economy in sub-elite long distance runn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1(5),717-22.
Conley, D. L., & Krahenbuhl, G. S. (1980).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12(5),357-360.
Franch, J., Madsen, K., Djurhuus, M. S., & Pedersen, P. K. (1998). Improved running economy following intensified training correlates with reduced ventilatory demand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0(8),1250-1256.
Kyrolainen, H., Belli, A., & Komi, P.V. (2001). Biomechanical factors affecting running econom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3(8),1330-7.
Kyrolainen, H., Pullinen, T., Candau, R., Avela, J., Huttunen, P., & Komi, P.V. (2000).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 on running economy and kinematic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82(4),297-304.
Weston, A. R., Mbambo, Z., & Mybrugh, K. H. (2000). Running economy of African and Caucasian distance runn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2(6),113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