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16期)
跑步成績的預測(March 15, 2002)
王順正
「
我的500m在兩百跑出1分21秒有人可以幫我算我的八百大慨可以跑多少???我算是大慨2分10秒左右。」;「阿蛋」(時間:2002/02/28 10:56:06)在「
400m田徑網站」中的
討論區提到「
今天我ㄉ300跑41秒、500跑81秒,那我ㄉ800大約是多少ㄋ 」。在討論中,「中距離王者」(時間:2002/2/27 下午 09:29:21)曾經給予評斷「大概2分6~7秒吧!」,「因為一個選手的100m最快多少、200m最快多少、是屬於速度型或速耐力型的、跑步的動作是如何、練習的課表跟成績、身高、體重、腳長、步頻等,都會影響一個人成績,舉例來說好了,陳福彬800m跑1分50秒,1500m就應該不只能跑3分53秒,可能因為陳福彬是屬於接近速耐力與速度型的選手,所以他的800m會比1500m的成績優」。
事實上,這類跑步成績推算(大部分希望以較短的距離成績推算較長距離成績)的評量, 可以透過速度與耐力關係理論為基礎的臨界速度(critical velocity,簡稱CV)、無氧跑步能力(anaerobic running capacity,簡稱ARC)與最大瞬間速度(maximal instantaneous velocity,簡稱Vmax)的評量方式來計算獲得。CV代表理論上可以跑無限長距離的最大速度,ARC代表理論上無氧代謝能夠提供的最大跑步距離,Vmax代表理論上跑步時可以達到的最大速度。基本上,Vmax與ARC這兩個評量結果,即代表「中距離王者」所謂的速度型與速耐力型的跑步能力優劣。
不過,在實際應用這種速度與耐力關係理論評量的三個(CV、ARC、Vmax)人體跑步運動能力時,受到數學方程式複雜程度(非線性)的影響,因此,在此僅透過線性的速度與耐力關係理論(僅有CV與ARC兩個變項)進行簡單的數學推算。由於,不同的數學模式代入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相關極高,因此,應用的效果應該也會很高。
下表中,D、T、Σ與M分別代表距離(distance)、時間(time)、總和與平均(mean)之意。跑者可先測量200、300與500公尺的跑步成績,先將成績填入下表之時間欄,循序計算即可獲得臨界速度(CV)與無氧跑步能力(ARC)。如果測量四、五個距離也是可以。
臨 界 速 度 計 算 實 例
================================================================
距離(D) 時間(T) (T-MT) (D-MD) (T-MT)2 (D-MD)2 (T-MT)(D-MD)
================================================================
200公尺 25秒 -24 -133.3公尺 576 17768.89 3199.2
300公尺 41秒 -8 -33.3公尺 64 1108.89 266.4
500公尺 81秒 32 166.7公尺 1024 27788.89 5334.4
================================================================
總和 1000公尺 147秒 1664 46666.67 8800
================================================================
平均 333.3公尺 49秒
================================================================
Σ(T-M
T)(D-M
D) 8800
臨界速度= --------------------- = ---------------- = 5.29 公尺/秒
Σ(T-M
T)
2 1664
無氧工作能力=平均距離-臨界速度*平均時間=333.3-5.29*49=74.09。800公尺預估成績為(800-74.09)/5.29=137.22秒,也就是要跑二分十七秒多。
使用此方法時要注意到,此計算方式雖然簡單,卻也有高估臨界速度(CV)的缺陷(約高估15%),實際採用時,有必要瞭解高估的事實。如果是僅用在評估不同距離的跑步成績,則仍然有其一定的效度。以(跑步距離減去74.09公尺後,再除以5.29m/sec,即可獲得該跑步距離的推算成績。例如1500公尺的推算成績為(1500-74.09)/5.29,即為269.55秒(4分29秒55)。一般來說,當推算的距離離實際檢測的距離越遠時,即會出現CV值高估可能出現的缺點(即會高估較長距離的跑步成績)。
如果可以的話,增加實際的跑步距離,例如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六百都有成績,這樣推算的結果會更正確。不過,這種速度與耐力關係理論,建議最大與最小測驗時間的間隔以10分鐘以上為宜,像上述的例子僅有一分鐘左右的差距時,速度與耐力的關係將不易顯現出來(因為耐力的部分沒有實際的進行測驗)。
目前,推算的方式以三個參數最為準確(上述的方法僅臨界速度與最大無氧跑步能力兩個參數),不過三個參數時計算的方法明顯的複雜,有需要時再進一步說明,而且,如果你輸入的資料不合理(不符合三參數的非線性趨向)時,即會出現評量結果為0的現象。 附上幾年前寫的
程式(是DOS版本)執行檔,有興趣者可以參考使用看看。執行後的結果與輸入請看下圖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