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403期)
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比賽數據分析(January.10.2020)
王順正、林玉瓊、吳晨聖、陸召薇、吳世傑

台北馬拉松比賽於1986年開始舉辦 (
http://www.taipeicitymarathon.com)。2019年起,台北馬拉松成為臺灣第一個通過IAAF銅標籤認證的市區馬拉松,也是台灣最具指標性之一的馬拉松盛會。富邦金控自2009年開始贊助臺北馬拉松,至今已經11年,是臺北馬拉松最長期的贊助夥伴。運動生理學網站與
Bravelog運動趣合作,收集2018年、2019年參加台北馬拉松馬拉松比賽的數據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2018年報名台北馬拉松比賽的男生跑者共6516人,完成比賽且分段資料完整 (剔除國際選手、未完成比賽、檢查點未完整紀錄的參賽者) 共5339人;3小時內、3-3.5小時、3.5-4小時、4-4.5小時、4.5-5小時、5小時以上完成比賽的人數,分別為124人、598人、1117人、1179人、1224人、1097人。2019年報名男生跑者共6927人 (+6.3%),完成比賽且分段資料完整共5861人 (+9.8%),不同比賽成績人數分別為117人 (-5.6%)、679人 (+13.5%)、1180人 (+5.8%)、1238人 (+5.0%)、1204人 (-1.6%)、1443人 (+31.5%) (下左圖)。
2018年報名台北馬拉松比賽的女生跑者共1242人,完成比賽且分段資料完整共907人;3.5小時內、3.5-4小時、4-4.5小時、4.5-5小時、5小時以上完成比賽的人數,分別為29人、135人、203人、254人、286人。2019年報名女生跑者共1476人 (+18.8%),完成比賽且分段資料完整共1124人 (+23.9%),不同比賽成績人數分別為34人 (+17.2%)、165人 (+22.2%)、267人 (+31.5%)、283人 (+11.4%)、375人 (+31.1%) (下右圖)。

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男女比賽成績人數分析
依據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比賽數據分析,女生報名與完成比賽的人數明顯的增加約20%,男生也呈現增加約10%的狀況。比賽成績5小時以上的男女人數,分別+31.5%、+31.1%,由此可見,有意願參與馬拉松比賽的社會大眾,仍然有持續增加的現象。但是,成績在3小時內的男女生人數皆減少 (女生2018年2人,2019年0人),顯示參與馬拉松比賽的人數增加,雖然有提升整體的馬拉松比賽表現,但是最佳表現的人數並沒有增加。
依據Santos-Lozano等 (2014) 整理2006至2011紐約馬拉松比賽成績數據,發現不同能力跑者皆採用前快後慢的方式進行馬拉松比賽,而且較佳跑者具備較小的速度變化,成績較差的休閒跑者速度變化較大。王順正等 (2018) 整理文獻的資料也發現,馬拉松比賽配速以採用先快後慢的正向配速策略 (positive pacing strategy) 最為常見。依據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比賽數據,男生、女生的速度變化範圍 (2018年為20.8%、16.7%,2019年為27.4%、18.8%)、速度變化平均、速度變化標準差如下圖所示。依據比賽數據分析,男女跑者的配速方式皆採前快後慢,2019年男女在最後十公里速度慢於2018年,可能是5小時以上跑者人數增加31.5%、31.1%,造成比賽末段整體平均速度下降。



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男女比賽配速分析
男生跑者成績3小時內、3-3.5小時、3.5-4小時、4-4.5小時、4.5-5小時、5小時以上的速度變化範圍 (2018年為7.7%、10.9%、15.2%、18.6%、23.9%、27.4%,2019年為8.3%、15.2%、20.2%、25.7%、29.2%、31.2%)、速度變化平均、速度變化標準差如下圖所示。依據比賽數據分析,男生跑者的配速方式皆是前快後慢,而且速度快的跑者速度變化 (%) 平均較小、標準差也比較小,速度慢的跑者速度變化 (%) 平均較大 、標準差也比較大。



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男生比賽配速分析
女生跑者成績3.5小時內、3.5-4小時、4-4.5小時、4.5-5小時、5小時以上的的速度變化範圍 (2018年為5.5%、9.5%、13.2%、16.4%、23.1%,2019年為7.1%、10.9%、15.8%、19.2%、22.8%)、速度變化平均、速度變化標準差如下圖所示。依據比賽數據分析,女生跑者的配速方式也皆是前快後慢,而且速度快的跑者速度變化 (%) 平均較小、標準差也比較小,速度慢的跑者速度變化 (%) 平均較大、標準差也比較大。依據跑步成績與配速變化的資料來看,不管是男生或女生馬拉松跑者,能力較差的跑者配速的能力比較差,馬拉松比賽過程的速度變化比較大。由此可見,訓練跑步時的配速能力,可能是提升跑步表現的重要訓練手段。



2018年、2019年台北馬拉松女生比賽配速分析
台北馬拉松2018年、2019年比賽數據資料顯示,5小時以上成績的馬拉松參與者增加超過31%,而且整體馬拉松表現有逐漸提升的趨勢,尤其是女生參與馬拉松比賽的質量都有顯著的進步 (不過女生參賽人數僅有男生的五分之一,仍有很大成長空間)。可惜的是,3小時以內的跑者人數減少的現況,值得進一步探究。
不管是2018年、2019年的台北馬拉松比賽數據,男女、不同成績的馬拉松跑者,都有採用先快後慢配速的趨勢,而且馬拉松比賽的配速與表現有特殊的關連。採用更快的跑步速度、而且維持跑步速度的穩定,都是參與馬拉松比賽的重要條件,也是進行馬拉松訓練的重要課題。
引用文獻
王順正、林玉瓊、王鶴森、王頌方 (2018)。馬拉松比賽的配速方法。運動生理週訊,第373期。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73
Bravelog運動趣。https://bravelog.tw
Santos-Lozano, A., Collado, P. S., Foster, C., Lucia, A., & Garatachea, N. (2014). Influence of sex and level on marathon pacing Strategy. Insights from the New York City Ra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