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88期)
運動體能商(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Quotient)(March 02, 2001)
本期主筆:王順正
運動體能(Sport-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Quotient)是由敏捷、協調、平衡、速度、反應、瞬發等六種不同特質的身體能力與構造所組成,這些運動體能要素又被稱為「基本運動能力」。擁有良好的運動體能是參與各項休閒與競技運動、享受運動樂趣的最基本條件。運動體能較佳者,具備參與各項休閒活動的運動能力、能夠充分享受休閒運動的樂趣,亦可輕鬆投入各項競技性的運動比賽。
敏捷能力是指身體或身體某部位迅速移動,並快速改變方向的能力,通常以「折返跑」測驗來評量;協調能力是指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和諧優雅的活動能力,通常以「壘球擲遠」測驗來評量;平衡能力是指人體各個動作或姿勢中,能夠維持穩定狀態之能力,通常以「單足閉眼站立」測驗來評量(靜態平衡);速度能力是指全身或身體的任一部位透過空間從一位置移動至另一位置快慢的能力,通常以「50公尺」測驗來評量;反應能力是指人體對於刺激或信號產生回應動作的時間快慢,通常以「落棒反應」測驗來評量;瞬發能力是指在單位時間內人體肌肉所能增加力量的比例,通常以「立定跳遠」測驗來評量。
早期,國內體育界與教育部進行與發表不少與運動體能有關測驗與研究報告。事實上,目前大專聯考的體育術科考試內容,也是以運動體能的評量為主。大部分的體育工作者都知道,運動能力的優劣並無法僅由健康體能的評量來獲得,運動體能的優劣,才是一個人是否能夠輕鬆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依據。由於,近年來有關運動體能的相關研究並不多,再加上早期的相關資料可能無法正確反應目前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基本運動能力,因此,本文僅依據教育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中,有關全國8至23歲男女生的立定跳遠(瞬發能力)資料整合於下圖。

台灣地區8至23歲瞬發能力變化曲線圖
(依據教育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327至344頁)
透過SPFQ理論架構的假設,六種運動體能測驗的結果可以直接換算成運動體能商,進用用來綜合評析受測者的運動體能優劣。當然,六種運動體能的得分,也可以用來單獨評量受測者在六種運動體能要素的優劣。下表即是SPFQ的評量表。當然下表中的所有資料都是假設值(僅立定跳遠的資料參考教育部公佈之相關資料)。各資料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並沒有年齡上的區別,以便簡化評量過程的複雜度,提供SPFQ的實用性。
男生運動體能商(SPFQ)評量表
受測者 | 王遜正 |
性別 | 男 |
出生年月 | 55 年 10 月 |
測驗時間 | 89 年 3 月 2 日 |
類別 | 測驗項目 | 平均數 | 標準差 | 測驗結果 | 得分 |
敏捷能力 | 折返跑(秒) | 15.8 | 2.5 | 16.1 | 8.6 |
協調能力 | 壘球擲遠(公尺) | 42.6 | 8.5 | 45.6 | 9.1 |
平衡能力 | 單足閉眼站立(秒) | 54.7 | 15.2 | 72.8 | 10.8 |
速度能力 | 50公尺跑(秒) | 7.2 | 1.9 | 7.1 | 8.4 |
反應能力 | 落棒反應(公分) | 25.4 | 4.5 | 22.7 | 9.6 |
瞬發能力 | 立定跳遠(公分) | 192.5 | 15.7 | 214 | 11.2 |
SPFQ | 57.7 |
整體而言,SPFQ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時,可以透過以下幾點加以說明:
1.運動體能的要素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確認。敏捷、協調、平衡、速度、反應、瞬發等六種運動體能要素,並沒有獲得全面性的支持。例如「反應能力是否應該與速度能力同時考量?」、「敏捷性是獨立的基本運動能力嗎?(運動生理週訊第76期,November 03, 2000)」,仍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2.各運動體能要素的評量方法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在理論上與實際上的評量取得平衡。
3.各運動體能要素評量的平均數與標準差還需要進一步的建立。
4.SPFQ與運動表現的關連?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認。理論上來說,SPFQ與運動技能學習的效率有關。SPFQ越高,代表一個人能夠很快的學習某些特定的運動技能,但是,運動表現的優劣是否能夠由SPFQ來代表,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確認。
5.SPFQ對於青少年的重要性,顯著高於一般成年人。有關人體神經機能發展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反應能力等,都應該在幼兒期叫要慢慢養成,否則隨著年齡的增加,養成的困難度將越來越高。
6.教育單位有必要設計適當的體能教學活動,以便讓家長、學生、老師都能夠隨時注意運動體能的發展是否正常。
建議閱讀:
「
運動生理學網頁中有關運動體適能的相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