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5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如何正確判斷跑步著地方式?
發言 : scwang 時間 : 23/10/28(19:46:09) From : 36.239.49.122 分類 : 訓練概論
運動生理週訊(第511期)

如何正確判斷跑步著地方式?(October 28, 2023)

王順正、林玉瓊

  跑步時的著地方式,分為腳尖著地 (forefoot strike, FFS)、腳掌著地 (midfoot strike, MFS)、腳跟著地 (rearfoot strike, RFS) 三種。三種跑步著地方式的操作性定義,通常以著地指數 (strike index, SI) 來區分,即腳著地瞬間的著地腳垂直壓力中心,落在腳掌的位置 (以33%、67%來分界) 來區分RFS、MFS、FFS (右圖,Altman與Davis, 2012)。實際上,應該採用腳掌前方著地、腳掌中間著地、腳掌後方著地的名詞比較適合,通常跑者以RFS的比例最多,當跑步的速度高於5 m/s時,採用MFS的比例會明顯增加,以FFS跑步的跑者還是很少 (王順正、林玉瓊,2020a);增加跑步的步頻,可以讓部分的跑者由RFS調整為MFS,但是改變著地方式並不會改善跑步的經濟性 (王順正、林玉瓊,2020b)。

  優秀馬拉松跑者 (男性平均成績2:20:20±7:18、女性平均成績2:41:20±10:23) 最常見的著地型態是RFS,男女在馬拉松比賽時,不同跑步距離的比例都不會低於54% (男)、67%(女);以FFS型態跑步的比例很少,而且RFS的比例會隨著比賽距離增加而增加。造成跑步型態差異的原因,似乎與著地時間的長短有關 (王順正、林玉瓊,2022)。

  Shorten與Pisciotta (2017) 透過影像分析,收集1843名波士頓馬拉松參賽者的腳接觸角資料。右圖顯示跑者在腳著地時的腳掌角度,呈現常態分佈的狀況;當腳掌與地面的角度低於零度,代表跑者使用前腳掌著地 (forefoot first) 跑步;當腳掌與地面角度大於零度,跑者都是使用RFS (heel first)。下圖則顯示馬拉松與半程馬拉松跑者,自我報告 (self-reported) 和觀察 (observed) 的足部接觸類型百分比。透過高速攝影 (240 fps) 的影片分析結果,大多數 (94%) 跑者屬於RFS (heel),4% 的跑者屬於MFS (midfoot),2% 的跑者為FFS (forefoot)。相較之下,只有32% 跑者自稱是RFS (Heel) 跑者 (實際有94%),自稱MFS (midfoot) 的跑者達到54% (實際只有4 %)。研究結果顯示,以自我感覺方式判定著地型態的準確性並不高。


跑者自我報告和觀察到的足部接觸類型百分比(Shorten與Pisciotta, 2017)

  跑者對於著地方式的理解,可能是造成自覺與實際著地方式差異很大的原因,特別是有關赤足跑步建議採用腳掌前方著地的研究結果。Lieberman (2012) 的研究則指出,當跑者以3.0 m/s速度跑步時,RFS確實具有明顯的著地時衝擊峰值與發力率 (右圖A),顯著大於小步幅FFS (右圖B),但是大步幅FFS (右圖C) 則與RFS類似,而且,RFS產生背屈 (踝關節足底收縮) 力矩,大步幅FFS則產生蹠屈 (踝關節足背收縮) 力矩,皆顯著大於小步幅的FFS力矩。也就是說,跑步時以縮短步幅並增加步頻的FFS跑法,才能夠減少著地時的衝擊峰值。如果以大步幅FFS跑步,反而使踝關節足背收縮的力矩顯著增加,增加踝關節與腳掌在跑步時的負荷。

  Altman與Davis (2012) 提出腳碰撞角度 (foot strike angle, FSA),並且依據SI (strike index) = (FSA - 27.4) / -0.39) 預測公式,進行受試者SI的預測,並且進一步推算歸屬的著地方式。依據這個預測公式推算,RFS跑者的FSA為大於14度 (腳尖向上),FFS跑者的FSA則要小於零度 (腳尖向下)。雖然都是以腳接觸地面的角度來進行評估,但是這個預測公式計算結果,顯然與Shorten與Pisciotta (2017) 的分類結果有一些不同。透過攝影與照片分析,定義著地方式的方法,非常適合一般愛好跑步者應用。實際上,跑步時腳與地面碰撞角度,其實是常態分佈的狀況,而且三種著地方式的分界並不明確。

  為了可以正確判斷跑步時的著地方式,跑者可以手機架,將手機放置於跑步機側面,接近腳踝的高度,以慢動作錄影的方式,進行跑步動作的錄影 (右圖),然後再以慢速撥放的方式,定格觀察著地瞬間的腳著地狀況 (右右圖)。只有腳掌在著地時的角度小於零度,才有可能是FFS著地形態。不知道你測試後的著地方式是哪一種?當跑步速度增加時,腳掌著地時與地面的角度是否也會降低 (更趨向於腳掌前方著地)?

引用文獻

王順正、林玉瓊 (2020a)。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旗標,台北市。

王順正、林玉瓊 (2020b)。腳跟著地的跑步經濟性比較差嗎?運動生理週訊,446。

王順正、林玉瓊 (2022)。優秀馬拉松跑者著地型態差異的影響。運動生理週訊,494。

Altman, A. R., & Davis, I. S. (2012). A kinematic method for footstrike pattern detection in barefoot and shod runners. Gait Posture, 35(2), 298-300.

Lieberman, D. E. (2012). What we can learn about running from barefoot running: an evolutionary medical perspective.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40(2), 63-72.

Shorten, M., & Pisciotta, E. (2017). Running biomechanics : what did we mis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achanics in Sports Proceedings Archive, 35(Iss 1), Art. 293.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epsport-ad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