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441期)
跑步能力的生理指標等級分析(Nevember.6, 2020)
王順正、林玉瓊
評量跑步能力的指標,包括最大瞬間速度 (Vmax)、vVO
2max、VT2 (換氣閾值2、4 mM乳酸閾值)、VT1 (換氣閾值1、2 mM乳酸閾值),分別代表跑者的速度性無氧跑步能力 (1分鐘以內的平均跑步速度)、最大攝氧量跑步速度 (10分鐘左右的跑步速度)、30-50分鐘的最大跑步速度、以及可以1-2小時以上的長時間跑步最大跑步速度 (王順正、林玉瓊,2020)。
最大瞬間速度 (Vmax) 是長距離跑步選手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的指標,由於無氧運動能力不是影響長距離跑步表現的最主要指標 (主要指標是有氧運動能力),讓一般參與跑步的社會大眾不太重視。但是如果無氧運動能力不佳時,很容易在較快速度條件下進行間歇訓練時,容易出現過早疲勞現象;在長距離跑步最後的衝刺階段,也會比較沒有速度與加速動力。由此可見,提升長距離跑者的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也是提升跑步表現的重要步驟。
「最大攝氧量的速度 (vVO
2max)」則是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評量的最重要指標 (王順正、林玉瓊,2020)。vVO
2max指在相同的漸增跑步速度運動的流程下,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較佳者,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最大攝氧量檢測過程 (時間較長顯然就會出現較大跑步速度),進而獲得較大的vVO
2max。透過vVO
2max資料,可以將人體攝氧能力高低與使用氧氣效率好壞,整合性的呈現出來。
VT2 (換氣閾值2、4 mM乳酸閾值)、VT1 (換氣閾值1、2 mM乳酸閾值) 則是指人體在跑步運動時,二氧化碳產生、氧氣消耗效率最佳的跑步速度。依據換氣閾值 (ventilatory threshold, VT1) 與respiratory compensation point (RCP, VT2) 對應的跑步強度,分別代表長時間跑步運動時的有氧與無氧代謝轉換階段的強度範圍。長距離跑步參與者原則上要採用VT2、VT1之間的跑步速度,進行馬拉松比賽的配速,確保跑步過的主要以有氧代謝為主要能量供應來源,而且不會有配速過快、過慢的狀況。
透過運動生理學網站的「跑步運動生理能力的評量」線上程式的演算,將跑步表現、四種運動生理能力的評量結果,進行能力的等級分類,讓檢測結果有參考比較的基礎。當能力等級達到10,代表擁有極佳的跑步運動生理能力 (五千公尺成績14分以下);能力等級7時,代表具備一般的跑步運動生理能力 (五千公尺成績18-20分);能力等級3-4時,代表跑步運動生理能力較差 (五千公尺成績25分以上)。透過四種跑步能力指標的評估,可以很輕易的理解跑者能力的優缺點,再依據評估的結果規劃訓練處方,進而有效率的提升跑步能力。
跑步能力的生理指標等級分析表
能力
等級 | 預估五千
公尺成績 | Vmax (m/s)
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 | vVO2max (m/s)
最大攝氧量速度 | VT2 (m/s)
換氣閾值2
4 mM乳酸閾值 | VT1 (m/s)
換氣閾值1
2 mM乳酸閾值 |
|
10 | 14' 以下 | 大於 7.6 | 大於 6.2 | 大於 5.3 | 大於 5.1 |
9 | 16' - 14' | 7.0 - 7.6 | 5.4 - 6.2 | 4.6 - 5.3 | 4.4 - 5.1 |
8 | 18' - 16' | 6.4 - 7.0 | 4.8 - 5.4 | 4.1 - 4.6 | 3.9 - 4.4 |
7 | 20' - 18' | 5.8 - 6.4 | 4.3 - 4.8 | 3.7 - 4.1 | 3.5 - 3.9 |
6 | 22' - 20' | 5.2 - 5.8 | 3.9 - 4.3 | 3.4 - 3.7 | 3.2 - 3.5 |
5 | 25' - 22' | 4.4 - 5.2 | 3.5 - 3.9 | 3.0 - 3.4 | 2.8 - 3.2 |
4 | 28' - 25' | 3.6 - 4.4 | 3.1 - 3.5 | 2.6 - 3.0 | 2.5 - 2.8 |
3 | 28' 以上 | 小於 3.6 | 小於 3.1 | 小於 2.6 | 小於 2.5 |
實際依據先前跑步成績資料,
五千成績19' 36"、一萬成績41' 23"進行跑步能力指標的評量 (下圖藍色);另外一位經常進行短距離間歇跑步訓練的跑者,具備一樣的
五千成績 (19' 36"),但是因為少進行較長距離訓練,一萬成績43' 50",跑步能力指標的評量結果 (下圖橘色)。第三位跑者
五千成績18' 36"、一萬成績為41' 23",跑步能力指標的評量結果 (下圖灰色)。三位跑步成績互有優劣的跑者跑步能力指標,藍色跑者耐力較佳、速度較差,橘色、灰色跑者速度較佳,橘色跑者耐力較差、灰色跑者耐力亦稍差 (下圖)。

由上圖分析的結果來看,如果沒有同時三筆跑步成績數據的分析結果,一般民眾要依據分析的數據,進行跑步能力的生理指標優劣分析,似乎有實際應用上的難度。依照四種運動生理能力評量結果的等級分類,可以讓分析結果更清晰呈現差異。下圖、下表即是依據分析的數據,對照上表中對照資料,進行等級分類的結果。下圖是依照跑者C的五千與一萬跑步成績,透過運動生理學網站線上程式分析的能力等級結果。

跑者 | 五千公尺成績
一萬公尺成績 | Vmax (m/s)
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 | vVO2max (m/s)
最大攝氧量速度 | VT2 (m/s)
換氣閾值2
4 mM乳酸閾值 | VT1 (m/s)
換氣閾值1
2 mM乳酸閾值 |
|
A (藍色) | 19' 36"
41' 23" | 5.2 (6) | 4.43 (7) | 3.72 (7) | 3.48 (6) |
B (橘色) | 19' 36"
43' 50" | 7.2 (9) | 4.62 (7) | 3.39 (5) | 2.92 (5) |
C (灰色) | 18' 36"
41' 23" | 7.1 (9) | 4.85 (8) | 3.61 (6) | 3.12 (5) |
A (藍色) 跑者的四種運動生理能力等級分析為6776,具備比較穩定的運動生理能力,只有在速度性無氧運動能力、有氧耐力能力需要進一步訓練提升。B (橘色) 跑者的四種運動生理能力等級分析為9755,代表這位跑者需要無氧閾值、有氧閾值的耐力訓練。C (灰色) 跑者的四種運動生理能力等級分析為9865,代表這位跑者具備最佳的vVO
2max能力,同時也呈現需要更多有氧閾值的有氧耐力訓練。

依據跑者的跑步成績,進行跑步能力的四種生理能力等級分析,可以讓跑者清楚不同運動生理能力的等級差異,進而可以依據跑者的生理能力優劣,設計合適的處方進行訓練,達到科學化、智慧化跑步訓練的效果。
引用文獻
王順正、林玉瓊 (2020)。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旗標,台北市。
王順正、林玉瓊 (2020)。最大攝氧量的謬見。運動生理週訊,432。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