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476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vVO2max的應用--間歇訓練強度
發言 : scwang 時間 : 15/01/25(10:18:47) From : 220.143.161.143 分類 : 訓練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319期)

vVO2max的應用--間歇訓練強度(January.25.2015)

王順正、林玉瓊

  「最大攝氧量的速度(the velocity at VO2max,vVO2max)」,是最大攝氧量與跑步經濟性的綜合指標。在相同的漸增跑步速度運動的流程下,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較佳者,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最大攝氧量檢測過程 (時間較長顯然就會出現較大跑步速度),進而獲得較大的vVO2max。特別是有些人在固定跑步速度下攝氧量偏高時,被認為具備較差的「跑步經濟性」,透過vVO2max資料,將可以得到另一個層面的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判定標準,以便將人體攝氧能力高低與使用氧氣效率好壞,整合性的呈現出來。由此可見,vVO2max是最大有氧運動能力評量的最重要指標 (運動生理週訊第166期「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2max)(王順正,2004)。

運動生理週訊第319期 vVO<sub>2</sub>max的應用  實際進行vVO2max的評量時,通常會搭配漸增速度的最大攝氧量測驗,再以兩次固定速度、沒有坡度的跑步機負荷,進行攝氧量的測量,然後透過兩次測驗的速度與攝氧量線性關係,計算在 VO2max出現時,的 vVO2max。通常在運動訓練前後,運動員經常出現VO2max沒有改變、vVO2max顯著進步的現象 (右圖,Billat & Lopes, 2006)。

  除了用來評量最大有氧運動能力以外,vVO2max還經常被使用於實驗室中的運動訓練強度控制依據 (標準化運動訓練強度,例如65%VO2max即代表以vVO2max的65%),以及運動場上間歇訓練時的強度選定依據 (王順正、林玉瓊、黃彥霖,2014)。運動生理週訊第314期「有氧耐力訓練的處方設計中指出,以vVO2max進行六趟800公尺的跑步間歇訓練 (每趟間休息時間約跑步時間的1-2倍),將可以有效提昇心肺耐力、跑步經濟性與跑步技巧。訓練週期的總訓練量中,應該有5-10%的訓練量來自於vVO2max的間歇訓練。如果每週訓練的總距離是50公里,每週進行一次vVO2max間歇訓練 (6至8趟*800公尺)。如果是400公尺間歇 (請參考訓練處方中的400公尺訓練秒數),每週則進行一次,10至12趟*400公尺的間歇訓練。

  Karp (2009) 則建議增加心肺耐力的訓練,應該包括心血管因素 (cardiovascular factors)、肌肉因素 (muscular factors)、代謝因素 (metabolic factors)、神經肌因素 (neuromuscular factors) 的訓練。增進心血管因素的訓練方法,可以採用vVO2max強度的間歇訓練來進行,訓練的方法包括5 x 1000m at vVO2max (with 1:<1 work-to-rest ratio)4 x 1200m at vVO2max (with 1:<1 work-to-rest ratio)16 x 400m at vVO2max (with 1:<1 work-to-rest ratio);增加肌肉因素的訓練方法,在於漸增訓練量 (距離) 的週期訓練規劃 (請參考運動生理週訊第315期「輕鬆跑與Long Slow Distance);增加代謝因素的訓練方法,是採用節奏跑 (tempo run)的訓練內容 (請參考運動生理週訊第316期「節奏跑與Threshold Training);增加神經肌因素的訓練方法,則在於肌力訓練與動力式肌力訓練 (plyometrics) 的訓練 (稍後的運動生理週訊會介紹)。

  Bragada等 (2010) 以18名經常訓練的中距離跑者為對象,進行兩年 (共六次測驗) 的3000公尺跑步縱向 (longitudinal) 表現與運動生理參數的相關研究,研究結果顯示3000公尺跑步成績與vVO2max與4 mmol/L血乳酸濃度速度 (velocity at 4mmol/L 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 V4) 的相關最高;3000公尺跑步成績範圍是97至101% vVO2max,也就是說3000公尺跑步成績不僅與vVO2max具備高相關,而且3000公尺的跑步平均速度約等於vVO2max (下圖)。

運動生理週訊第319期 vVO<sub>2</sub>max的應用
中距離跑者2年訓練過程的3000公尺跑步表現與運動生理參數數據 (Bragada等,2010)


運動生理週訊第319期 vVO<sub>2</sub>max的應用  Guglielmo等 (2012) 則針對9名耐力運動員進行測驗,研究發現vVO2max與1500公尺表現、3000公尺表現具備顯著相關 (r=-0.78、r=-0.81) (右圖),但是代表最大有氧運動能力的VO2max,以及代表無氧閾值能力的vOBLA、vMLSS皆沒有顯著相關。Loprinzi與Brown (2012) 的研究也發現,vVO2max與兩英哩跑步成績的相關最高 (r=-0.98)。由此可見,vVO2max似乎與中距離跑步成績 (3000公尺) 的相關程度較高,而且vVO2max速度幾乎等於3000公尺跑步平均成績。

  依據運動生理學網站跑步成績預測、訓練處方服務的線上程式,以五千公尺跑步成績約25分鐘的一般跑者來說,採用Riegel成績預測的vVO2max為3.44 m/s,vVO2max間歇跑步速度推算為四百公尺跑1分56秒的間歇10至12趟 (休息時間約等於或小於跑步時間的1-2倍)、八百公尺跑3分52秒的間歇6至8趟 (休息時間約等於或小於跑步時間的1-2倍)、1200公尺跑5分48秒的間歇4趟 (休息時間約等於或小於跑步時間的1-2倍)

  vVO2max是評量長距離跑步表現的最重要指標。對於參與跑步運動的一般跑者來說,為了提高跑步成績表現,安排適當的vVO2max強度間歇訓練,可以有效提升長距離的跑步表現。如果,沒有機會進行實驗室的漸增強度vVO2max測驗,透過簡易的中距離 (3000公尺) 跑步成績測驗,也可以獲得具有代表性的vVO2max跑步速度,進而取得進行間歇訓練的有效跑步速度。

引用文獻

王順正 (2004)。最大攝氧量的速度(vVO2max)。運動生理週訊第166期。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166

王順正、林玉瓊、黃彥霖 (2014) 。有氧耐力訓練的處方設計。運動生理週訊第314期。http://www.epsport.net/epsport/week/show.asp?repno=314

Billat, V., & Lopes, P. (2006). Indirect Methods for estimation of aerobic power. In P. J. Maud & C. Foster (Eds),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Human Fitness (p22).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Bragada, J. A., Santos, P. J., Maia, J. A., Colaco, P. J., Lopes, V. P., & Barbosa, T. M. (2010). Longitudinal study in 3000m male runner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selecte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Medicine, 9, 439-444.

Guglielmo, L. G. A., Junior, R. J. B., Arins, F. B., & Dittrich, N. (2012). Physiological indices associated with aerobic performance in the distances of 1,5 km, 3 km and 5 km. Motriz: Revista de Educacao Fisica, 18(4). http://dx.doi.org/10.1590/S1980-65742012000400007

Karp, J. R. (2009). The science of endurance.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 24(4), 9-14.

Loprinzi, P. D., & Brown, K. (2012).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predictors of 2-mile time trial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cross-country runners. Track & Cross Country Journal, 2(2), 239-243.

Loprinzi, P. D., Cardinal, B. J., & Brodowicz, G. R. (2012). Training methods in distance running and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running performance. Track and Cross Country Journal, 1(3), 20-28.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