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62期)
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的問題與期待(April 17, 2004)
王順正
「
運動生理學網站」獲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專案補助學術研究網站。計畫召集人為王順正副教授、共同召集人為林正常教授,參與計畫的研究助理為王錠堯、黃姿英、王昇界、連彥婷(皆為本網站相關編輯人員)。這樣的結果,代表我們多年來的付出獲得肯定,也是網站再發展的重要時刻。

網路的存在原先即是為了學術的用途(台灣學術網路,Taiwan Academic Network;簡稱TANet。係由教育部及幾個主要國立大學於民國79年7月起所共同建立的一個全國性教學研究網路。其主要目的是支援全國各級學校及研究機構之教學研究活動,並促進資源分享與合作。民國88年7月起教育部推動中小學使用ADSL連線至TANet,進一步讓資訊教育向下扎根,使得各級學校的網路普及率大增。民國90年12月,教育部電算中心採購Gigabit Ethernet設備,並協調固網業者提供電路,建立TANet Gigabit Ethernet骨幹網路,成為一都會網路的架構。
台灣學術網路簡介)。儘管目前的網際網路已經廣泛包含眾多的功能,但是提供學術機構、學校與教育行政單位的網際網路機制(學術、行政、服務等),已是無可取代的現代科技。透過網際網路進行交流的效益,更是特別值得推崇的重大成就。
「什麼是學術研究網站?」。由TANet的發展狀況來看,「學術研究網站」可以廣義的說明為「透過TANet建制的網站,都可以稱為學術研究網站」,有些網站是為了學術研究的需要,有些網站則是為了教學的需要。狹義的說明時,「學術研究網站」則是指「網站的內容為學術研究的成果(書籍與論文)」。整體而言,從「
網路體育學院」中收集的相關中文運動學術研究網站來看,目前國內運動相關網站的「學術研究」仍然還有一些嚴重的問題存在。
最大的問題所在,即在於「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的內容是將已出版的學術書籍與論文上網即可嗎?有一些網站更將網路中已經發表的學術文章,透過超連結的方式進行連結,形成一個網路的學術文章連結機制,而不是提供編審程序發表學術文章的網路環境。其實,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期刊編輯組發表的「
APA文獻引用書寫格式(2003.9.15)」中,即有電子網路資料的「內文引註格式」與「文末引用文獻格式」的說明(
2004.6.15. 第一次修訂)。也就是說,能夠提供「網路的運動學術研究成果」,才是建構專業的「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的重要工作,否則僅提供學術研究書籍、期刊的網路版,不過僅提高了資料收集與搜尋的效益(我們不否認其在運動學術研究上的積極意義),對於運動學術研究的發展與功用,就顯得沒有太大的幫助(少有學術期刊或書籍引用網路的學術研究著作)。運動生理學網站在這幾年來持續發表的「
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在我們長期的編審下,多達162期的學術發表成果,網站的學術價值正不斷的持續發展(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以運動生理學網站相關資料為論文主要參考資料之論文:呂文豪,2004;黃琮祐,2004;許月娥,2004;陳瑞嘉,2003;晏才傑,2003;吳台二,2003;王薪吉,2002;陳顯榮,2002;劉碧雯,2002;王文筆,2002;張瓊丹,2002;陳進財,2001;陳毓君,2001)。相對的,也希望相關的學術研究者,能夠認同網路運動學術研究成果的發表,並且願意將研究的成果發表在網路的運動學術環境中,共同增加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的內容與價值。
接下來要討論的就是「著作權」的問題。運動生理學網站在發展的過程中,即多次碰到轉貼本站相關著作的問題。儘管網站的「
版權聲明」中,清楚的敘述「
歡迎連結,不同意放在別的伺服器」的說明,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有一些網友擅自轉貼運動生理學網站的內容(儘管不一定會追究,但是不代表我們不關心這種現象)。除此之外,網站討論區的討論內容可能是比較不好處理的「著作權」問題。畢竟在討論區中提出討論時,多次反覆討論的結果,很難界定討論文章的多位作者權益。這種討論區著作權的渾沌現象,也可能造成部分學者不願意在討論區中發表較長、較完整的回覆,限制了討論內容的完整性。其實,在多方面討論的條件下,「轉貼文章」在討論機制的網路環境中,並不容易避免,因為讀者往往需要多方面看看前文的討論內容,或者相關主題的討論內容,才能夠提出比較完整的回覆內容。在網路中引用、轉貼、或拷貝別人文章是相當容易的,因此,培養網際網路使用者注意著作權的知識與網路禮節就顯得相當重要。
網路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隱匿性高」,因此,經常會碰到各式各樣、正面與負面的不同資訊。為了增加網站的學術交流效益,開放網友參與討論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網友也經常會提出不同的意見與看法,碰到這樣的問題,絕對不能僅透過網站的編輯者來進行管理,更應該由所有的網站使用者一起來解決、一起參與討論,建立一個自我反省的機制,讓提出各種不同意見的網友,能夠由不同的討論中獲得正確的資訊與價值觀。其實,「隱匿性高」並不全然是缺點,有些時候透過不具名的方式,或許可以獲得更真實的答案。目前,有相當多的網站都透過網站會員的機制,進行參與者資料的建構,以免網站的討論區受到特定人士的破壞,其實,這種網站會員的管理機制,也僅能提供「稍微」的管理效果。
對於運動學術研究網站來說,根本沒有任何的經濟效益(就是沒有錢可以賺),如果有人想干擾網站的運作,應該也不會有任何的好處。但是,純學術性質的運動生理學網站就有多次中毒或受到攻擊的情形,因此,增加硬體設備、提高軟體防護效果,也是現代化網站的必要手段。我們不得不大聲的呼籲體委會或體育司,能夠提供優質「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經費上的協助(由運動生理學網站受到國科會社會科學中心補助經費的情況來看,體育行政單位對於運動學術研究網站的漠視,有點讓人傷心),以免網站的生存能力,慢慢的被經費與人力上的限制所消耗。
一個「活」的網站,需要的是網友持續的參與,更需要編輯的積極投入,否則,參與網站的人數會越來越少,網站沒有了活力,主導網站的編輯們也會隨著失去熱誠(很多的網站都因此而停站或不再更新)。特別是,一般的學術書籍往往需要長期的寫作、編審、打字、排版、印刷才能夠正式的出版,期刊論文也經常需要投稿了幾個月才能夠刊登,但是,學術研究網站的討論與發表機制,往往可以在短時間內就有相當多的討論與發表。為了讓網路中的運動學術研究能夠更豐富,發展網際網路的迅速與便利效益,每一位對於運動學術研究有興趣的參與者,以及喜愛運動的網路使用者,都應該積極的參與與發表看法,以便讓學術研究網站的效益能夠展現出來。
運動生理學網站的相關編輯們曾經提出來:「網友提出的問題我們不知道怎樣回答!」。事實上,所謂的學術研究方法,不正是透過「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驗證假設」→「提出結論與建議」的流程來進行嗎?如果網友提出來的疑問,是期刊論文或學術書籍中已經有的資訊,當然可以很容易的回答,但是其學術討論的價值反而比較少。相反的,當網友提出的問題,在學術期刊中找不到答案時,反而會是相當好的科學研究題材,也是撰寫運動學術研究報告的好主題。再一次的鼓勵大家多多參與討論、多提出個人的疑問,運動科學學術研究的價值即馬上清楚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