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2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在能量攝取及生化反應的思考
發言 : haochao 時間 : 03/09/22(20:44:27) From : 61.57.208.44 分類 : 能量來源
運動生理週訊(第151期)

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在能量攝取及生化反應的思考(September.22.2003)

吳顥照

區域飲食的意義

  根據1995年Dr. Barry Sears的觀點,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是種藉由消耗食物在40%醣類、30%蛋白質、30%脂肪,這種正確比例的一種生理狀態的飲食達成;亦即人們在攝取總卡路里能量比例中,有40%的卡路里為醣類、30%的卡路里為蛋白質、30%的卡路里為脂肪的一種能量比例分配飲食方式。

  這種多樣營養素的分配與卡路里的需求,主要注重在蛋白質的攝取方面;特別是耐力性運動員被建議蛋白質的攝取為1.8-2.2g/kg(去脂體重),而且蛋白質在醣類的比例為0.75。舉個例子來說,例如:男性的馬拉松選手70公斤,體脂肪10%,需要攝取2.0g/kg蛋白質。

1.需要蛋白質:70 ×(1-10 %) ×2.0 ≒ 126 g (30 %總卡路里)
2.蛋白質卡路里:126 ×4 ≒ 504大卡
3.需要脂肪:504 ÷9 ≒ 56 g (30 %總卡路里)
4.需要醣類:504 ×40 % ÷30 % ÷4 ≒ 168 g (40 %總卡路里)
5.總卡路里:504+504+168 ×4 ≒ 1680大卡

  這樣的建議是為了啟動較佳的升糖素(glucagons)與胰島素(insulin)的平衡反應,並且提供更多的能量與控制著進入區域飲食的關鍵─好的二十酸(good eicosanoid)。因此,區域飲食的飲食攝取在運動表現促進方面,具有改善耐力、淨體重和減少體脂肪的功能。

  然而,在區域飲食的能量攝取及生化反應方面,真的能夠完全顧及到健康又能提昇耐力性運動表現嗎?還是事實並非如此呢?實在值得我們繼續深入討論。


能量攝取的思考

  關於耐力性運動的能量需求,若是以區域飲食的能量攝取來看,依據40/30/30的比例,主要的攝取總卡路里大約為1400-2000大卡,以上述男性馬拉松選手的例子,約為1680大卡;而且,醣類的提供只有504大卡。依據我們所知醣類的攝取不足是會降低運動表現,尤其是耐力運動項目。

  另外,根據Davies與Thompson (1979)認為馬拉松的選手,在能量需求的建議方面為20 kcal/min。因此,我們知道在2至2.5小時的運動時間,應該需要消耗2400至3000大卡;若我們再加上30至40 kcal/kg/day的基礎代謝能量需求,將使得一個70公斤的馬拉松選手每日需要4500至5800大卡的能量。而且van Erp-Baart等人(1989)發現在優秀選手的能量需求方面,女性耐力選手(跑步、游泳、自行車、划船)的能量需求為2100至3100kcal/day,男性耐力選手(跑步、自行車)的能量需求為3100至5900kcal/day。

  因此,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在能量攝取與運用方面具有矛盾之處:1.在醣類攝取與總卡路里的需求方面,都不符合耐力選手的最適合需求。2.賽前的30%蛋白質、30%脂肪比例,會延遲胃的排空、妨礙最佳運動表現。


生化反應的思考

(一)升糖素與胰島素的比例

  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對於能量飲食的確認,主要在於升糖素與胰島素的比例,並且藉由多樣營養素的分配,加強提高脂質的分解作用,因此,節省了醣類與提供無限的運動能量來源。

  主要是因為當人體在攝取醣類之後,則會增加胰島素作用,減少升糖素分泌;另外,當人體在醣類缺乏、消耗蛋白質時,則會引誘出升糖素的分泌、調控脂肪的分解作用,來幫助能量的提供;而且,區域飲食就是以強調蛋白質的攝取與消耗為主的飲食方式。

  然而,使用這種40%醣類的推薦飲食方式,就生物化學的觀點,也是會刺激胰島素反應,這樣就不能如同前面所提到的引誘出升糖素的分泌,並且因而會妨礙到區域飲食分解脂肪的益處。

(二)關鍵物─二十酸(eicosanoid)

  二十酸(eicosanoid)是個類似激素的必需脂肪酸轉來物,是由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血栓凝集素(thromboxanes)、白三烯素(leukotrienes)所組成;其中一個雙鍵二十酸的前列腺素(PGE1)是區域飲食的重點,因為其為脂肪分解的血管擴張劑與促進劑。Cheuvront(1999)認為在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的觀點二個雙鍵二十酸(series 2 eicosanoid)是不好的(bad),因為它會促使血小板集合、血管緊縮;另外,一個雙鍵二十酸(series 1 eicosanoid)會促使血管擴張和抗血栓,所以是好的(good)。

  因此,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營養素比例所產生的調控機制,會抑制不好的二十酸(bad eicosanoid),同時,將會產生更多好的二十酸(good eicosanoid),並且在肌肉的微循環方面,會有更大的血管活性,改善氧氣流到作用肌,這樣的機制將有益於任何從事耐力性運動項目者。其次,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的運動強度為60%至80% 最大心跳率,這種運動強度具有可以改善二十酸(eicosanoid)的平衡,對於二十酸(eicosanoid)在人體運動過程的調控具有很好的效果。

  然而,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在產生一個雙鍵(series 1)與二個雙鍵(series 2)二十酸的過程,受到的升糖素與胰島素比例相互干擾與影響。因為當升糖素與胰島素的比例調控不當時,會產生不好的二十酸,影響到區域飲食的效果。另外,這個運動強度的上限會超過乳酸閾值,因此,對於脂肪分解理論在飲食的激素操作方面沒有益處,並且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的分解脂肪與二十酸的平衡益處會相互抵消。

  還有,大部分的證據認為控制血管活性的二十酸(eicosanoid)與運動表現的關係都是推測的情形(Cheuvront,1999)。因為運動血流的調控表現是介於末梢血管擴張與收縮的平衡,以及藉由化學感受器與機械感受器的反應來調控,因此,在血流控制方面,二十酸並不是扮演著顯著的角色,而且只具有少數的影響效果。


結語

  根據區域飲食(The Zone Diet)的建議,最好人體攝取營養素的卡路里比例為40/30/30的基本比例,因為它具有最佳的蛋白質使用、升糖素和胰島素比例、血管調控物質─二十酸。理論上是可以改變運動表現,然而,它所令人懷疑的是超低醣類攝取和卡路里,而且關於二十酸可以幫助運動表現的正面效果,只有相關談論的證據,並未討論到其與激素的相互干擾,以及任何潛在肌肉小動脈的內在影響。因此,區域飲食的攝食方式,實在值得我們再去深入思考與探討。


參考文獻

Cheuvront, S.N. (1999). The zone diet and athletic performance. Sports Medicine, 27(4), 213-228.

Davies, C.T.M., & Thompson, M.W. (1979). Aerobic performance of female marathon and male ultramarathon athlete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41, 233-245.

Sears, B. (1995). The Zone: a dietary road map.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van Erp-Baart, A.M., Saris, W.H.M., & Binkhorst, R.A. (1989). Nationwide survey on nutritional habits in elite athletes: Part 1. Energy, carbohydrates, protein, and fat inta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10(supp1), s3-10.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epsport-ad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