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2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高地訓練法
發言 : Andes_cheng 時間 : 02/08/31(13:39:08) From : 61.58.26.181 分類 : 運動環境
運動生理週訊(第131期)

高地訓練法(August.31.2002)

鄭景峰

  高地訓練對隨後在海平面時運動表現的影響,目前仍是有所爭論的。許多研究顯示,從高地回到海平面時,並不會促進最大攝氧量或最大作業能力。一些研究則顯示有促進效果,但受試者在回到海平面之初,體能狀況並不好。在高地,可以增進他們的運動能力,但增進的效果並不如在海平面時的訓練。

  對於高地的生理適應情形,未必會有益於在海平面時。雖然血紅素的增加可能有幫助,但是血漿量與儲備鹼(重碳酸鹽, HCO3-)的下降,則是一項缺點。在高強度運動中,HCO3-的下降,會減少乳酸從肌肉中移往血液,而導致肌肉中pH值的下降,進而可能會造成疲勞的提早出現。再者,血漿量的減少與血比容的增加,會使血液黏性增加,這對於氧氣運送的能力是一負面影響。最後,在高地換氣反應的增加,對於海平面來說會造成反效果,因為這會增加呼吸的工作量,而導致疲勞。

  訓練、強度與持續時間,是促進運動表現最重要的因素,然而,運動員在高地時卻無法進行激烈的訓練。即使是他們能達到相同百分比的最大運動強度,但是,此時的最大能力是較低的。儘管如此,一些世界先進的耐力項目教練與運動員,仍非常相信高地訓練對海平面競賽是有助益的。而且,來自肯亞的高地原住民,也相當成功地在海平面上大放異彩。因此,高地訓練可能會帶來的益處,也不能排除之。

  目前世界上針對耐力性項目選手的高地訓練方法包括兩個方向(Wilber,2001),其一為「高住低練,live high-train low」,使用的方法如常壓低氧儀器(normobaric hypoxia via nitrogen dilution)、氧氣補充法(supplemental oxygen)與低氧睡眠裝置(hypoxic sleeping devices);另一方向為「低住高練,live low-train high」,使用的方法為間歇性低氧暴露(IHE, intermittent hypoxic exposure)。


一、 高住低練

  所謂的「高住低練」是指讓運動員住在高地上,但是在訓練時,儘可能地移至海平面上。理論上,住在高地的運動員,當運動強度維持與海平面相同時,氧氣的運送以及呼吸的效率會增加。「高住低練」理想的居住高度在2000~2700公尺之間,而訓練的高度需低於1000公尺(Wilber),因為紅血球的數量在這高度時會增加。

  「高住低練」的研究報告最早是由Levine等人於1991年所提出的,隨後這一訓練原則便為世人所側目。Levine與Stray-Gundersen(1997)將26位受試者分成高住低練組(住在2500公尺,而在1250公尺訓練)與控制組,分別進行28天相同的訓練內容之後,結果發現在整個訓練計畫後的第3天,高住低練組的紅血球質量(+5%)與血紅素(+9%)均顯著地增加,控制組則無改變;而5公里跑步時間在高住低練組中顯著地降低(-13.4秒)。除此之外,5公里跑步時間在整個訓練後的第7、14、21天時,均與第3天相同,Levine與Stray-Gundersen便認為「高住低練」的訓練效果,可能可以維持至暴露後的3星期。

  Liu等人(1998)對於鐵人三項選手所作的研究中發現,「高住低練」可促進左心室的收縮。他們認為,這項適應的情形可能與β-腎上腺素接受器密度(β-adrenergic receptor)的增加或心肌能量使用的增加有關。

  近年來,運科人員與教練便利用「高住低練」的原則,開發出幾個方法,常壓低氧儀器(normobaric hypoxia via nitrogen dilution)、氧氣補充法(supplemental oxygen)以及低氧睡眠裝置(hypoxic sleeping devices)。

(一)常壓低氧儀器

  常壓低氧儀器最早是由芬蘭運動科學家在1990年初期所發展出來的儀器,它的目的在於模擬2000至3000公尺的高地環境(Wilber)。常壓低氧儀器是在海平面(760 mmHg)上,透過加入100%氮氣的混合,將環境艙內空氣的氧含量控制在約15.3%,此時的氧分壓約為116 mmHg,亦即如同在約2500公尺高地時的環境;由於這種儀器是利用氮氣進行控制,在芬蘭便被稱為「氮氣屋,nitrogen house」。常壓低氧儀器在使用時,一般建議的暴露時間為每天8~18小時,連續5~28天,會有較明顯的效果,諸如紅血球生成素(EPO, erythropoietin)的增加、網狀血球(reticulocyte)含量的增加、紅血球數量的增加以及血紅素的增加等,進而提升耐力運動表現(Wilber)。

(二)氧氣補充法

  氧氣補充法是利用額外的氧氣供給,讓運動員在高地進行高強度運動時,模擬海平面的正常氧含量狀態或高氧含量狀態,以提高運動員在高地訓練時的運動強度。這種方法屬於「高住低練」的修正模式,可以讓運動員住在高地上,而訓練時則無需移動至較低的海拔,讓運動員訓練時有如在海平面上一般。由於實驗數據的限制,對於這一方法的效益,仍需進一步地探討,而Wilber則認為使用氧氣補充法的適當高度約為1860公尺。

(三)低氧睡眠裝置

  低氧睡眠裝置是最近開始被使用於高地訓練計畫中的裝置。這些裝置包括CAT HatchTM與Hypoxico Tent SystemTM,這些裝置有助於運動員達成高住低練的要求。CAT HatchTM是一個圓筒形的低壓艙,它可以讓運動員在裡面或躺或臥,並能模擬大約4575公尺的高地環境。CAT HatchTM與Gamow hypobaric chamber有點類似,兩者不同之處在於Gamow hypobaric chamber可模擬高壓環境,而CAT HatchTM則在模擬高地環境或低壓環境。Hypoxico Tent SystemTM是另外一種被耐力性運動員所使用的模擬高地裝置,它可以放置一張標準的雙人床或特大號的床在裡面,並能模擬大約4270公尺的高度。Hypoxico Tent SystemTM是利用一個氧氣過濾膜(oxygen filtering membrane),將環境艙外壓送進入艙內的空氣氧含量降低,進而造成一個常壓低氧的環境。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科學的研究數據支持CAT HatchTM與Hypoxico Tent SystemTM,是否對紅血球、最大攝氧量或運動表現有正面的影響(Wilber)。


二、 低住高練

  所謂的「低住高練」,是指居住在海平面上,而訓練時模擬高地環境。一般運用「低住高練」原則的訓練方式,指的是間歇性低氧暴露(IHE, intermittent hypoxic exposure)。IHE是依據短時間暴露於低氧環境時(1.5~2.0小時),可刺激體內紅血球生成素分泌的原理而發展出來的訓練方法。由於紅血球生成素分泌的增加,便有助於紅血球濃度的增加,最終便可能提高最大攝氧量與耐力表現。IHE是透過面罩的使用,控制吸入氣體的氧氣含量,以模擬高地的環境狀況;而依據IHE使用時機的不同,可分為兩種情形,一為休息時使用,另一為運動中使用。雖然有這種訓練方法的使用,但是截至目前為止,研究的文獻並無法支持或證實IHE對紅血球數量、紅血球生成素、血紅素等有促進的效果,因此,仍有待更多的研究報告以證實IHE的確實效果(Wilber)。


主要參考文獻

Wilber, R. L. (2001). Current trends in altitud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31 (4), 249-265.

原文為鄭景峰先生於運動生理學網站討論區討論主題:「低氧 (高地) 模擬訓練器材」中的回覆內容。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