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36期)
香港「體壇明日之星甄選計劃」(January 01, 2003)
王順正
香港「體壇明日之星甄選計畫」,是香港菁英運動員的選材及培訓計劃。「香港體育發展要保持優勢,體育總會便須增強各自的精英補給制度,更有系統地培訓年輕運動員成為明日之星。香港康體局為體育總會提供支援,協助總會制定運動選材計劃以及其後的跟進計劃。自一九九九年開始,香港康體局每年舉辦體壇明日之星甄選計劃,為香港體壇選拔可造之材(香港康體局網頁資料)」。計劃是由香港康體局菁英培訓及康體發展總監鍾伯光博士主導。2000年、2001年、2002年參與甄選的學生人數分別為600名、1100名與1500人;2002年(第三屆)約有二百六十名八至十五歲的體壇新一代通過體能測試獲得甄選,分別接受十四個專項運動的正統訓練。「獲選的青少年將被安排接受有系統的訓練,而且更有機會成為香港康體局獎學金運動員,享有一系列針對運動員在體壇和個人發展的支援。」
香港「體壇明日之星甄選計劃」分為體能測試與運動專項測試兩部份進行。體能測試是所有參加者均須完成的測試。測試內容包括1.身高、體重、手長、坐身高、皮下脂肪量度;2.手握力測試;3.坐地體前伸、軀幹伸展;4.立定跳遠,立定跳高;5.五十米跑;6.往返跑敏捷性測試;7.一英哩跑。體能測試約需兩小時,完成所有測試者將獲頒發證書。部份完成體能測試的參加者會因應其興趣、運動背景,以及體能測試的成績而被邀請出席運動專項測試。運動專項測試的測試項目則依據各運動專項的特徵進行測試。
2003年參與甄選計劃的運動項目包括:田徑、羽毛球、單車、劍擊、划艇、壁球、游泳、乒乓球、網球、保齡球、三項鐵人、滑浪風帆、武術,及其他運動項目。參加者均必須介乎8-15歲,參加者無需具備有關運動經驗,但是必須具有參與運動的熱誠以及渴望獲得運動成就的決心,參與甄選不須繳交任何費用。
香港當局還特別在甄選開始前,安排了工作坊,加深體育教師及家長對「選材」概念的認識,有效吸引更多參加者參與計劃測試。工作坊的課程內容包括:資優教育與運動選材、體育教師與家長於運動選材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識別資優青少年、栽培運動資優青少年的途徑、經驗分享、運動選材在學校的未來發展路向(體育教師專題)、運動選材的測試項目及實施方法(體育教師專題)。
透過這種甄選計劃的實施,可以獲得的優點包括:讓具備運動潛力的運動員得以發展,使所有青少年在體育運動方面發揮最大效益,建議青少年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專項,激勵運動員堅持訓練,擴大運動參與人數和提高運動成績。事實上,透過有系統的設計與測試、科學化的訓練,才有希望挑戰世界競技運動的高峰。
此外,科學的選材是以體能、心理與技術素質等測試項目來選擇有運動天賦的青少年,其中有許多測試成績與青少年的發育、運動經驗等有密切關係。發育較早或運動經驗較豐富的青少年,將比較容易被挑選出來;生長發育較遲緩或較少參加體育運動的青少年,則不易被認定為運動天才。除了先天條件以外,運動訓練也是運動員奪取好成績的關鍵因素,因此,青少年是否具備優秀的「可塑性」,是難以在初步選材中準確得知,所以青少年在一次選材失敗並不表示完全沒有運動潛力。




整體而言,香港「體壇明日之星甄選計劃」的實施,代表一個體育與運動參與時代的改變。在台灣,一個8至15歲的青少年願不願意參與體育運動訓練,主要受到家長意願與學校體育教師或運動教練的影響。因此,除非家長對於體育運動的觀念正確,否則,具備優異運動能力的青少年,大概少有機會參與運動員的甄選與活動。基本上,這種以基本體能為基礎,再進行專項體能的評量,可以瞭解每一個人的運動潛能,讓每個人可以依據個人的天賦去發展運動、享受運動樂趣。
這樣的「體壇明日之星」甄選活動,除了可以找出在正常運動競賽體制外,具備優異運動天賦的青少年,還具備了矯正一般社會對於運動僅是消耗能量、鍛鍊身體的概念,其實運動天賦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已經實行了三年,在台灣何時可以開始呢?
(資料來源:香港康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