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14期)
人類的潛能?(March 01, 2002)
林正常
由東吳大學與中華民國路跑協會聯合舉辦的國際超級馬拉松暨超級馬拉松亞洲24小時錦標賽,幾個小時前剛剛閉幕頒獎。榮獲最高殊榮的人是遠從希臘前來參賽的世界紀錄保持者Yiannis Korous。Yiannis Korous從二日上午十時起跑,經過24小時的艱辛過程,以284.07公里成績,勇奪桂冠。在台灣的成績據其保持的303世界紀錄,還差約19公里。

參加24小時馬拉松賽的選手,除此希臘人之外,還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印度、香港等國,總共36位選手。此次比賽除挑戰24小時的競賽之外,還包括12小時、6小時、3小時、1小時等,有些人還甚至插花下場跑一小時或數十分鐘過過癮,也共襄盛舉一番,加上場邊加油的熱心民眾,場面可謂相當熱鬧。大家可能會問,這些人在一整天內如何吃東西,如何上廁所等例行事務。當然這些事情都在大會的安排下一一的克服處理,每一個參賽者都有人看著、跟著,包括計圈、供給食物、水,以及最後的丈量等。為安全著想,大會除要求選手健康檢查外,龐大的醫療小組更嚴陣以待,以防萬一。
影響這種運動表現的因素是什麼呢?包括提供能量的有氧系統(最大攝氧量、心輸出量等)、食物(醣類、水分等)、跑步技巧、環境(氣溫、溼度等)與遺傳限制、…等。當然,還有參加者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動機,以及維持心理的清醒水準。這種長時間的身體的付出,可以說是身心的總動員。說這些人是一群異類,一點都不為過。事實上,24小時超級馬拉松還不算是最艱辛的身心挑戰。台灣還有一位好手(林義傑)還準備應邀在下個月,參加西薩哈拉沙漠的超級馬拉松賽,暨時預計總共以七天之時間,在沒有既定路線的情況下,橫跨250公里的沙漠。該地的白天溫度是50度,夜間則變成0度。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預計參加的各國好手為700人。
比較起來,東方人,尤其是台灣人,好像比較不這麼瘋狂。對於體能的極限的挑戰,我們的教育當局、家長大致上都不太鼓勵。其實,人類的潛能的發揮,應該是每個人勇於追求嘗試的(儘管不是每個人適合)。畢竟這是一種挑戰,要有勇於挑戰的心態,人類才能突破現狀,才能進一步開發潛能。運動生理學主要的研究重點,相當類似這次超級馬拉松賽,眾多選手所可能遭遇到的一些難題的克服方法,身體能力的訓練方法,支持運動表現的要領等等的研究,乃至運動員健康狀態的維護研究等。運動訓練就是一種將身體情況,往我們先天遺傳所規範的極限,努力推進的一種手段。

文化大學的吳慧君教授曾帶領一批學生進行抽血。昨天我也看到江界山所長,我拿像機拍照,他比較有錢,拿攝影機拍照(開玩笑)。明年此種比賽應該還會舉辦,運動生理學網站值得為此大書(談)特書(談)一番。有一位日本選手領獎後暈倒送醫。國際超級馬拉松總會技術委員,東吳大學資訊系之郭豐州教授,當場說此種領講台上暈歇之機率即使其他地方也有三分之一。
跑這種超級馬拉松的能量使用方面,當然以醣類為主,這些人,醣類在運動中需要不斷的補充(由於人體內的糖類儲存量有限,因此在跑步的過程中如何補充,就顯得相當重要),可能動用了10%以上的蛋白質(跟努力程度有關)。昨天幾乎所有上台領獎的人,都是躡著腳上台的,身體無疑地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不過這些人的心中無疑的是相當充滿驕傲的,他們完成了台下的人想都不感想的壯舉。運動後多久才能恢復呢?則要依跑者的努力程度而定。以24小時馬拉松言,一兩週的時間應該要。反而是腳底的問題比較令人擔心。
其他可能出現的問題方面。肌肉酸痛應不會是乳酸堆積的緣故,乳酸堆積的量應該相當少。我猜想大概在30~40mg%之間,約為平常水準的三四倍,要看最後階段多努力。肌肉酸痛應是肌肉因外力損傷的原因比較可能,我們對muscle soreness的誤解可能受中文用法「酸痛」兩字的影響。這種運動肯定會對心臟造成衝擊(CK值可能上萬)。跑時血液會滯積在下半身,可能頭部的循環受影響。當然這些人,平常訓練得多,身體調適的能力也相當的強。
昨天我看上台領獎的人,尤其是女運動員,身材多不修長,顯然地,他門只是一群喜歡跑的人類,不是因為他們適合於跑超級馬拉松的。他們應該是:善於跑、喜歡跑、經常練。社會上的人,善於跑的人很多,喜歡跑的人也不少,但不見得經常練這麼長的距離而已。
本文之撰寫,源於超級馬拉松賽的參與(觀賞),呼籲諸運動生理學網友,努力挑戰個人的生理極限與心理極限,好讓潛能完全發揮。或許運動生理學網站可以設置一個「超級馬拉松的生理探討專區(或辦一個研討會之類的)」,請台灣師範大學的謝伸裕教授(他喜歡鐵人三項)、文化大學的吳教授、本站顧問們、以及有興趣的網友來參與,讓眾多的網友能夠具備更完整的資訊與訓練基礎,大家一起來參與「超級馬拉松(Ultra-marathon)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