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446期)
腳跟著地的跑步經濟性比較差嗎?(December 8, 2020)
王順正、林玉瓊
跑步時著地方式不同的跑者相當普遍,腳跟著地 (rearfoot strike, RFS)、腳掌著地 (midfoot strike, MFS)、腳尖著地 (forefoot strike, FFS) 是常見的跑步著地型態。腳跟著地跑步是比較常見的著地方式,當跑步的速度高於5 m/s時,採用腳掌著地的比例會明顯增加,以腳尖著地方式跑步的跑者還是很少;增加跑步的步頻可以讓部分的跑者由腳跟著地調整為腳掌奪地,但是改變著地方式並不會改善跑步的經濟性 (王順正、林玉瓊,2020)。

Janoušek與Stejskal (2019) 研究論文中指出,即使在精英長跑運動員中,腳跟著地 (RFS) 模式的比例也比腳尖著地 (FFS) 更普遍。FFS可能與較低的受傷率有關,主要原因在於著地時的衝擊狀況 (右圖)。但是,研究發現跑步相關的總傷害發生率與腳撞擊方式的類型無關。針對未受傷的長跑運動員,建議改變腳著地方式並沒有合理依據;如果跑步者經常出現跑步相關的傷害,則應考慮改變跑步技術的屬性,例如步頻、步長等,而不是完全改變著地方式。更換不同類型的跑鞋,可以大大減少與跑步有關的受傷風險。
相對於倡導前腳掌著地跑法的資訊不少,仍然有很多跑者採用腳跟著地的方式跑步 (下圖),習慣腳跟著地跑者的跑步經濟性比較差嗎?


不少跑步選手以腳跟著地的型態跑步

Ana等 (2014) 以10名腳跟著地、10名腳掌著地的跑步選手為對象,在體型、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值等沒有顯著差異的條件下,兩組不同著地方式的跑者,11、13、15 km/h時的跑步經濟性,腳跟著地組的跑步經濟性比腳掌著地組高5.4% (p < .05)、9.3% (p < .05)、5.0% (p> .05)。兩組的步頻、步長沒有顯著差異;在不同的跑步速度下,腳跟著地組的著地時間顯著較長、騰空時間則顯著較短。研究結果顯示,跑步時的著地時間、騰空時間可能才是影響跑步經濟性的主要原因,而不是著地的型態。
腳跟著地的跑步經濟性比較差嗎?由文獻的相關資料來看,跑步時著地的方式,應該不是影響跑步經濟性的主要原因,除非有受傷或不舒服的狀況出現,否則不需要改變著地方式;準備至少兩種不同的跑鞋交替使用,可能是避免跑步傷害的有效方法。跑步時著地時間較短的跑者,似乎具備較佳的跑步經濟性。
引用文獻
王順正、林玉瓊 (2020)。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旗標,台北市。
Ana, O. A., Jose Antonio, R. M., & Juan, G. L. (2014). Rearfoot striking runners are more economical than midfoot strikers.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6(3), 580-585.
Janoušek, D., & Stejskal, P. (2019). Forefoot strike, rear foot strike or running shoes. Does it matter? Studia Sportiva, 13(1), 49- 54.
照片來源為網路圖片收集,若有侵犯版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