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94期)
下坡走路的能量消耗(April 04, 2005)
王順正
到風景優美的山區散步與健行,已經是社會大眾經常參與的活動。在中正大學校內北方的人行步道,由於距離不長、坡度不大、環境恬靜、舒適,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少社會大眾在散步或走路,而且參與人數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jpg)
對於參與散步、健走的社會大眾來說,瞭解不同走路速度的能量消耗高低以外(「
走路與跑步的能量消耗差異(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第192期)」),不同坡度的走路能量消耗情形,也是相當有意義的運動參與資訊。Navalta, Sedlock, and Park (2004)的研究以20位年齡64±3歲與23±3歲的自願參與者為對象,進行每分鐘80.4公尺、每次6分鐘、不同坡度(5%, 0%, -5%, -10%, -15%, -20%)、每次間隔2分鐘休息的實驗室跑步機固定速度運動,研究發現,在5%的坡度時具備最大的身體生理反應,在-5%與-10%時出現最低的身體生理反應,而且,人體各項生理反應有隨著坡度變化出現U型變化的現象;年紀大的受試者具備較高的心跳率、血壓、自覺運動強度(相較於年輕人),但是在心跳率與攝氧量方面則與年輕人沒有顯著不同。事實上,由於年紀大者的最大心跳率與最大攝氧量都會顯著低於年輕人,因此,走路運動時的相對心跳率(66.9±8.2% vs 49.6±8.5%)與相對攝氧量(沒有確實的數據),皆有高於年輕人的現象。

Navalta, Sedlock, and Park (2004)
Wanta, Nagle, and Webb (1993)的研究,則以10名22.0±2.5歲的男性自願參與者,隨機進行每分鐘90公尺與105公尺、不同坡度(0%, -3%, -6%, -9%, -12%, -15%與-18%)、每次6分鐘的走路運動,研究結果發現在每分鐘90公尺的速度下,-6%、-9%、-12%、-15%坡度之間的下坡走路攝氧量沒有顯著差異;在每分鐘105公尺的速度下,-9%、-12%、-15%坡度之間的下坡走路攝氧量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坡度下坡走路的攝氧量與心跳率亦呈現U型變化。

Wanta, Nagle, and Webb (1993)
如果你是為了消耗能量而進行健走運動,選擇上坡的方式有助於增加能量的消耗;散步、休閒健走等目的的運動參與,則以10%左右(5%至15%)的下坡走路最輕鬆。

Wanta, Nagle, and Webb (1993)
參考資料
Navalta, J. W., Sedlock, D. A., & Park, K. (2004).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downhill walking in older and younger individuals. Journal of Exercise Physiology, 7(6), 45-61.
Wanta, D. M., Nagle, F. J., & Webb, P. (1993). Metabolic response to graded downhill walking.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5(1), 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