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85期)
ACSM2004年Position Stand一文: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Health的省思(December 07, 2004)
林正常
2004年剛出爐的美國運動醫學會的Position Stand(一年一度的聲明,11月),以「Physical Activity and Bone Health」作為主題。文內鼓勵兒童青少年,以衝擊性運動與中等強度(60%1RM)的阻力運動與跑、跳等載重的運動,促進骨骼的健康。
美國運動醫學會雖然認為,包含跑跳的運動(足球、籃球)似乎有效,目前尚缺乏科學證據,對於兒童、青少年,還是推出了骨骼健康的運動處方。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運動型式方面,開宗明義地為兒童青少年推薦「衝擊性運動」。包含跳躍之類的「衝擊性運動」正是要給骨骼適當的壓力。
對於兒童、青少年,美國運動醫學會也鼓勵做中等強度的阻力運動,也就是眾所週知的「重量訓練」。此一聲明,很明確的提到重量是最大力量(1RM;最多能舉一次的重量)的60%之負荷。我們對小孩子過度的呵護,過去連小孩子上下學揹上幾公斤的書包,就好像是在「摧殘幼苗」。事實上,從健康的觀點,這種呵護,愛之適足以害之。
國內一些教師,經常疑惑小孩子能否實施重量訓練的問題,此次聲明,明確的說明,每週三次最大肌力(1RM)的60%以下之重量訓練,即使是一般小孩、青少年也是可以實施的。對於兒童或青少年運動員,我們毋寧保守一點,以「每週三次1RM的60%阻力訓練」作為國中運動員實施阻力訓練的上限指標。

衝擊性的階梯有氧運動與舉重(阻力)運動能夠增加骨質密度儲存「骨本」
十幾年來,台灣教育與體育環境內,卯足全力地推動「健康體能」。卯足全力地推動「健康體能」或「忌諱讓小孩子蹦蹦跳跳的運動」之心態,其實是「不健康」的。說嚴肅一點,這是體育教育政策上的「自我窄化與設限」。或許,參與制定國家「體(適)能」政策的學者專家,並沒有排斥「非健康體能」的推動,也沒有要小孩子脫離快樂跑跑跳跳的本能活動。不過,發展的趨勢,確是只要「健康的體能」,不要小孩子「快樂的跑跳」。
過去的體育教育,或許有些過分強調競技活動的教學缺失,但是這是教師教學行為偏差的問題。這種偏差的行為,是部分基層教師以及社會上存在「學校體育在為競技體育打基礎」的觀念所致,是可以加以導正的。今天漠視「非健康體能」確是高層的政策導向,參與政策制定的,卻是一批批學者專家。
「健康體能」與「非健康體能」的目標,都是健康的身體,只是過程迥異之別而已。前者是為了健康而強調體(適)能,後者是為了「快樂運動」而提升體(適)能,終極目標也是「健康」。
漠視「非健康體能」之作為,在九年一貫教育實施,「體育」與「健康教育」兩學科,合而為一成為「健康與體育」領域之後,更加露骨展現。在一些委員專家的大力誘導下,「健康與體育」中,的身體活動,變得「很斯文」。這種體育走向,如不深切檢討,體育教育恐也將難免於「骨質疏鬆症」的噩運。
建議閱讀: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第184期)「
身體活動與骨骼健康(December 06,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