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459期)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新書說明會(February 22, 2021)
林正常


昨天參加了王順正教授的「做個有智慧的跑者」新書說明會,增長見識。高興見到不少人,想方設法,勇於嘗試,欲自我突破。佩服之至。
希望長跑成績進步的朋友,要有耐性。抓住書中容易瞭解應用的幾個方向,不要太多。在一定歲數內,或許60歲之前,雖然有個別差異,人肯定會越跑 (或隨歲數增加) 成績越好。
影響長跑成績之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最大攝氧量 (有氧耐力指標)。最大攝氧量在生命過程中 (16、17歲以前),如果不訓練,就不再進步 (略為超重的人,可以試試看體重減輕的效果)。訓練有方的話,應該可以進步10-20%。最好再提升最大攝氧量的方法,可能是高強度間歇訓練。
最大攝氧量是活力指標,研究結果充分顯示,最大攝氧量越高的人,越有利於疾病預防,越能降地死亡率,越有利於延年益壽。
從事長跑訓練,最大攝氧量不再進步後,就必須求之於無氧耐力 (如速度、速耐力、耐乳酸能力、無氧閾值)、配速、營養 (如飲水) 方向。當然跑步技術會隨訓練時間 (歲數增加) 經過,逐漸改善,增加跑步效率。
運動能力也深受遺傳的影響,長跑自不例外,遺傳會限制進步的空間。長跑在亞熱帶的台灣,尤其是夏天,是比較不利的。
我不善於跑步,但我羨慕跑者。建議跑者,跟自己比。跟自己比的人,就較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健康的跑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