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258期)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低氧訓練實驗室成果分享(August 01, 2008)
吳志銘
國立台灣體育大學 (桃園) 於去年 (2007) 底正式成立全國體育相關院校的第一座低氧訓練實驗室!為我體育大學成立,更增添一份光采。低氧環境不僅僅可用於競技運動訓練;於國外,甚至應用於健康體適能、運動俱樂部等等相關領域。
在過去,因設備與場地限制,傳統低氧訓練都需前往高山訓練基地,才有辦法執行真正的高地訓練,而高地訓練基地的設置,需耗費大量人力與資源,可謂所費不貲!於競技運動訓練,高地訓練方式從高住高練(Living high Training high)、高住低練(Living high Training Low),都是為了適應氣壓與大氣中氧氣濃度降低,有可能導致運動表現下降。如著名的墨西哥奧運會場地位於較高海拔,就有選手為了適應場地,先行前往高地訓練基地,讓身體適應高海拔環境對運動表現產生的負面影響。而目前,最新的低氧訓練研究指出,間歇低氧訓練(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配合一般環境下正常訓練,僅需三到四週的訓練時間,即可提升身體組織攜氧能力與適應低氧環境。而筆者針對陸上系田徑隊中長跑選手設計的間歇低氧訓練方式,在運動生理攜氧能力表現上,已達顯著提升!
對於健康體適能與健康促進方面,國外有相關學者研究指出,低氧環境下,可強化身體脂肪代謝;並提升身體安靜代謝率。此點,對於中老年婦女、坐式上班族等人口,促進身體健康適能;與降低肥胖帶來的慢性疾病危險,這不啻為一種更有效率的運動方式。
未來,低氧訓練實驗室,除提供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競技運動相關代表隊訓練,更可結合本校運動保健、適應體育相關系所,結合相關人力資源,將觸角拓展至校外產業界,提升本校學術與產業地位。

台灣體育大學中長跑隊於低氧艙內訓練情形

台灣體育大學中長跑隊於低氧艙內進行動態休息恢復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