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476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臺灣摯友 正常教授
發言 : 楊錫讓 時間 : 25/01/20(13:41:32) From : 140.123.226.242 分類 : 相關訊息
運動生理週訊(第534期)

臺灣摯友 正常教授(January 20, 2025)

北京體育大學 楊錫讓教授

  彈指一揮間,我與林教授相識是1990年9月於北京的香山,北京的秋天,秋高氣爽,位於西郊的的香山公園,翩山紅葉,景色怡人,第十一屆亞運科學盛會,就在這著名的香山飯店召開。當時作為臺灣體育學會理事長的林正常教授,他帶領龐大的臺灣體育科學代表團30多人,參加會議。在這次會上,我認識了林正常教授,我作為當時內地運動生理組的負責人,責無旁貸的作為東道主,召集了首次海峽兩岸體育科研人才的座談會。沒想到,從此以後,我們借助開學會的機會,幾乎年年相見。我們的合作由此開始,共同為運動生理的學科建設,幹了一些事,甚得欣慰。

  林教授的運動生理學著作,在大陸廣為流傳,很多人問我,林教授為什麼叫“正常”,這個問題很好玩兒,把我給難住了!我怎麼能知道呢!如果有機會請林教授解釋一下,省得讓這些朋友們猜的難受。不過他們的問題,倒是提醒我,仔細想了想。林教授曾經寫過一本書,叫“體育情懷正常心”,有一篇序言是他歷屆的學生們為他而作,有這樣一段話:“在我們學生的心目中,林老師待人真心,處世憨厚,勤奮好學,思緒多面,工作熱誠,提攜青年,亦師亦友,可親可敬”,我想這些話不是什麼恭維話,而是學生們的真情流露,與林教授有過交往的人,我想聽到這些話,也不會認為過頭,學生們的心裡話正體現了,林教授作為一個善良人的“正常”心。

  為此,我想利用“正”和“常”作為字頭,對正常二字作這樣的解譯。

正直勤奮;常年耕耘。

  第一句 說明他處世為人,生活作風正直,教書育人勤奮。
  第二句 說明他學術成就,常年奮鬥努力,科教碩果累累。
  這也是我對林教授的認識。

談談我們的交往,多年來主要是學術的交流


1990年大陸與臺灣與運動科學工作者首次學術交流


我榮幸得到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生理博士班的邀請授課後全體合影


林正常教授為博士班授課主持會議


2005在臺灣高雄大陸的全體代表35人共同合影

首先:我們探討過競技運動

  林正常教授對於競技運動頗有研究,只是專著就編寫和翻譯了“運動科學與訓練”等十多本著作,借1993年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的全國體育科學會議,我們進行了探討,大家都清楚,儘管競技運動對身體沒有什麼好處,但是,比賽是“玩命的”體力活兒 (任何專業運動員身上都會有傷),但是作為時代的特徵,社會的需要,代表國力和民族的強大,沒有競技運動是不行的。我們作為運動生理的科學工作者,理應為競技運動作些貢獻,多出些力,但在事實面前,限於我們的能力,也只是在為競技運動敲著 "邊鼓",儘管我們想盡辦法,如何讓運動員少受點傷,如何讓他們的訓練能夠科學一些,在運動疲勞以後,恢復的快一些和好一點,成績再提高的迅速些等等,但就這一點點,如果見到成效,也是讓我們真正敲到 "鼓心" 上了,但非常不容易,很難,原因是我們在理論聯繫實際方面,差距還很大,目前,世界各項的運動成績,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 (恕我不能用“極限”二字),如果要再上一層樓,我們的訓練工作必須要加強科學成分,訓練越科學,成績會提高越快,傷害也會越少,那麼什麼是科學訓練呢?我與林教授的共識,應當是:“一三一”;即:一管,三生,一心;。一管:是管理好訓練隊伍 (包括生活起居,思想教育,物質條件等);三生:是把生理,生化,生物力學的知識滲透到訓練中去 (如對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運動強度的監控,加速恢復的方法等);一心:是重視運動員的心理活動 (包括平時,賽前,賽時和賽後的各種思想動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讓我們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走出實驗室的象牙塔,更多的到運動場走走,為運動訓練助一臂之力吧!當然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我們多提倡一些大眾的全面健身運動!也就是西方常提到的Physical Fitness!讓更多的人享受健康。

其次:我們探討了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和教材


2002年我們在山西大學參加教材研討會

  2002年在山西太原,應華南師大鄧樹勳教授的邀請,有幸與臺灣的林正常、林貴福與王順正三位教授在太原相會,並進行運動生理教材編寫工作的探討,在大會上有體育師範院校的八位教授作了學術報告,使人受益匪淺。

  在那次會議之後,好像有些問題沒有說完,於2004年3月的復活節前夕;我與林兄在香港見面時,不知不覺又扯到運動生理的教材上,時間雖短;但是越談越投機,越談越深入,兩個多小時轉眼就過去了,使我感到林教授在學術上的深厚功底,超前的思想意識,和突出的獨特見解,使我學習到很多東西,好像我的腦子又充了一次電。

  反思我在運動生理教學的五十年工作中 (1954-2004年),捫心自問,總是感到有所困惑,有所遺憾,究其原因,就是如何使我們所寫的教材,所教的內容,被我們所熱愛的學生所喜愛,讓他們感到很有用。

  多年來,我也嘗試的作過努力,從1983年就出版了一本“應用運動生理”的小書,我特別冠以“應用”二字,因為早已意識到,原來的教材我們總把動物的實驗結果,往人身上聯,真是太勉強了,那時候根據需要,又與同事們共同編寫了“實用運動生理學”參考教材,一用就是數十幾年,成為考研究生必須用的參考教材,因為用的人多,只有再版,冠以“實用”二字,但是距離真正的用,還很遙遠。

  近些年來,內地和臺灣在運動生理學的教學和教材建設上都已經有所進步,但是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來檢查我們的教學品質,確實也還存在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例如:近年來編寫的教材越寫越厚,內容越來越多,深度越來越深,有些內容重複,脫離運動實際等等。

  好像書寫的不夠厚,不夠多,不夠深就代表不了某些專家的學術水準,在科學技術飛越發展的今天,不同教學的特色正在形成,為了讓使用者有更多的選擇餘地。確實要克服教材中存在的頑疾。最近我們發現教師在教學時,凡是脫離教育部規定的教材,他們按照自己的特長,和認為有用的內容上課,學生們都反映效果良好。反之,凡是用法定教材教課的,學生反應的效果都不佳,這樣法定教材就變成了“聾子的耳朵”,這樣的效果和結局,在實踐面前我們不得不好好想一想了!

  我與林教授的談話提出了一些建議,供同行們參考:
(1)最重要的是教師思想的轉變,要認清讀我們書的讀者是學體育的學生和健身者,他們“學”運動生理,並不是要“教”運動生理課,而是要用其有用的內容進行體育教學或者健身。
(2)以此為尺度,教科書裡面傳統的經典實驗和系統理論,就應當大刀闊斧的把“繁、難、偏、舊”的部分去掉。
(3)立足自身,參考些國外近期教材的重大變化,作好內容的改變,我們發現近幾年國外運動生理的教科書,頗有“短,平,快”的味道,書寫的文字精煉,實用易懂,圖表特多,引人入勝,信息量大,涉及面寬,結構嚴密,便於使用,印刷美觀,攜帶方便,教材頗有新面孔,新鮮感,已經不是“換湯不換藥”的文字搬家了。
(4)我們應當用各種形式,多聽取些群眾的意見,特別是年輕教師的建議,只要正確的意見,就應當聽取,不要論資排輩,還要用好網站等等,以便提高教學品質。使我們編寫的書真正能做到三能和三有。三能:教師能教;學生能懂;讀者能用。


三有:有理論;有實踐;有突破。從而提高我們運動生理教科書的品質

  林教授多年來編寫和翻譯過多本運動科學參考書,在大陸的很多同行曾經學習,閱讀,我作為林教授的朋友“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作為媒介,在教學中把這些知識介紹給學生們,這些學生雖然跟林教授沒有見過面,但在學術造詣上受益匪淺。

  林教授身體力行,熱愛體育鍛煉,他經常組織師生爬山,騎車等體育活動,在我們學術界值得提倡,這種活動可以一舉四得。一得:欣賞了山川之美的自然風光。二得:溝通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三得: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四得:理論聯繫實際,提高學術水準。關於這四個得,我想多說幾句,我們運動生理學應當是一門理論緊密聯繫實際的學科,林教授在登山過程中得出的結論:“登山時的肺換氣量跟年齡成正比。每分換氣量接近100公升,呼吸頻率在每分鐘50次左右。如此大的呼吸反應,對於身體一定有利,可惜,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運動處方,我沒有這種登山的體驗,上課就不敢提出這種親身聯繫實際的例證,可以想像在今後林教授講健身生理時,一定會提到這個深有體會既簡單,又生動的實例。我現在的年齡已經90歲,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此只有讚揚林教授的精神和羡慕他的體力,並祝他在事事如意,更上一層樓。還有一件事,我們與傅浩堅教授和眾多的同行們,共同創建了“華人運動生理與體適能學者學會”,這個學會20年多來的成就,我在此不多贅述,以後我要寫個專題介紹。


“華人運動生理學與體適能學者學會”開拓者
傅浩堅 (中)、林正常 (右)、楊錫讓 (左)

  今天是2024年的端午節,寫篇短文,以示慶賀,但願在今年12月武漢召開的“華人運動生理學與體適能學者學會”第22屆年會上,我與林教授能夠在武漢再相見,渴望這一天的早日到來,暢敘友情。

楊錫讓 2024年6月10日於北京

編者按:楊錫讓教授不幸於2024年7月23日睡夢中往生,享年91歲。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