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525期)
下肢動態平衡測驗(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May 18, 2024)
王順正、林玉瓊
下肢動態平衡測驗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YBT-LQ),實驗參與者以赤腳單足站立於Y字型平衡測驗中心,支撐腿大拇趾頂端與Y字中心點切齊。進行測驗時,雙手保持插腰,支撐腿腳跟不可離地;接著以非支撐腿分別向前 (anterior, 0° )、後內側 (posteromedial, 135° ) 以及後外側 (posterolateral, 225° ) 三個方向伸出。記錄非支撐腿每一方向,其大拇趾頂端,輕輕碰觸地面可達到之最遠距離 (大拇趾頂端不可支撐於地面 )。每一方向皆測量三次,取其最大值。
將每一方向之最大值,除以下肢長度 (為髂前上棘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與外踝 (lateral malleolus) 最遠端之間的距離) 進行標準化。三個方向標準化後的數據總和除以3,再乘以100,以計算綜合評分 (composite scores) (陳九州,2019)。
陳九州 (2019) 針對大學田徑跳部與跨欄選手 (19名) 的研究,發現非慣用腳下肢動態平衡能力與垂直跳高有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對以速度和爆發力為主之選手而言,有需要進行下肢動態平衡能力的專門性訓練。蘇泰源、蔡忠昌 (2017) 針對優秀 (15名) 與次佳 (29名) 的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進行下肢動態平衡測量,發現非慣用腳的分別為 95.8±6.1 %、93.6±6.6 %,慣用腳分別為 96.1±4.9 %、93.4±6.2 %,優秀組選手的下肢動態平衡都優於次佳組選手,但無顯著差異。
Schwiertz等 (2020) 針對10-17歲之間的669名青少年 (286名女性、383名男性),進行男女不同年齡 (10-11歲、12-13歲、14-15歲和16-17歲) 的雙腿YBT-LQ測量與比較。採用%腿長的方式,計算三個方向 (前、後外側、後內側) 的最大伸展距離和綜合得分。研究發現,男性最大的年齡組 (16-17 歲) 比較小年齡組 (14-15、12-13 和 10-11 歲) 的表現更好。女性最小的年齡組 (10-11 歲) 比 12-13 歲有更好的測量結果。16-17歲男孩比相同年齡女孩呈現更好的YBT-LQ表現 (除了左腿後外側伸展)。
10-17歲健康青少年的動態平衡表現,似乎具有男女性別上的顯著不同,男性在16歲以上,才會有穩定的下肢動態平衡發展;女性在14歲以上,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下肢動態平衡能力。

Dominguez-Navarro等 (2023) 針對90名沒有受傷的年輕優秀女子籃球運動員 (年齡15.1±1.2 歲、身高1.69±0.1 公尺、58.33±8.4 公斤、腿長0.84±0.6 公尺),進行反向跳躍測驗 (countermovement jump test)、下肢動態平衡測驗 (Y balance test) 與單腳跳躍測驗 (single leg hop test)。
下肢動態平衡測驗,是在地板上鋪了三條膠帶,其中一條形成前軸,另外兩條與前軸成 135 度排列。以3條膠帶的交叉點為雙腿起始位置。參與者被要求將對側腿沿著3個方向之一盡可能地延伸,不會失去平衡或改變支撐腿的位置 (右圖)。完成3個方向的測量後,對另一條腿重複相同的測驗。將三個部分的距離相加、除以3,即可獲得每條腿的總距離、平均距離。研究發現,跳耀能力、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和單腳跳測驗 (同側和對側) 皆有顯著相關性。透過增強式訓練和平衡訓練,似乎可以增強下肢肌肉功能、降低與跳躍相關的受傷風險。

Butler等 (2016) 針對88名高中、78 名大學和 90名職業
男子棒球運動員進行了下肢動態平衡測量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右圖)。職業棒球運動員呈現出更大的後內側伸展和後外側伸展以及較高的綜合分數。高中棒球運動員則呈現更大的前伸距離,各組間的不對稱性並沒有顯著差異。下肢動態平衡表現與棒球選手的比賽層級水準有關,職業棒球運動員的動態平衡能力最佳。Brumitt等 (2019) 以134名
女子大學排球運動員 (三個比賽級別 D II級32人、D III級77人、NAIA級25人,年齡 19.3±1.1 歲),進行YBT-LQ測驗。研究發現NAIA和DIII級女子排球運動員,多項觸及範圍明顯大於 DII級。比賽先發者的測驗分數明顯高於未先發者。位置不同的大學女子排球運動員的分數也有顯著差異。González-Fernández等 (2022) 則以173名年齡在14歲至33歲之間的
男子足球員 (soccer players) 為對象,評估慣用腿 (dominant leg) 和非慣用腿 (non-dominant leg) 的三個YBT測量和綜合得分。研究發現職業足球選手的得分最低 (62.0%),半職業選手呈現最佳綜合得分,中後衛比邊鋒和前鋒差。由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團體項目運動員等級上的好壞,並無法測驗出共同的動態平衡趨勢。
針對棒球、排球、足球 (soccer) 項目不同運動能力等級選手的研究,顯示職業運動員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並不一定最好。
Plisky等 (2021) 收集57篇研究,進行YBT-LQ測驗的可靠性、人群差異、傷害預測的效益評估。研究發現測驗的信度範圍為0.85-0.91。後內側方向、後外側方向的測驗結果有男女性別之間的差異 (男109.6 %、女性102.3 %,男107.0 %、女102.0 %),前伸方向則沒有性別差異 (男71.9 %、女性70.8 %)。不同運動項目 (足球、籃球、棒球) 的綜合評分 (97.6 %、92.8 %、97.4 %) 之間存在差異。有3篇研究確認前伸不對稱範圍與受傷風險之間的關係,另外3篇研究確認後內側和後外側範圍不對稱、1篇研究確認複合範圍不對稱與傷害風險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YBT-LQ是測驗信度高的動態神經肌肉控制測驗,性別和運動項目不同時測驗結果會有差異,YBT-LQ測驗結果可能無法用來預測傷害風險。
下肢動態平衡測驗 (YBT-LQ),是在地板上鋪了三條膠帶,其中一條形成前軸,另外兩條與前軸成 135 度排列。以3條膠帶的交叉點為雙腿起始位置。參與者被要求將對側腿沿著3個方向之一盡可能地延伸,不會失去平衡或改變支撐腿的位置。完成3個方向的測量後,對另一條腿重複相同的測驗。將三個部分的距離相加、除以3,即可獲得每條腿的總距離、平均距離。通常會將測驗結果,分別除以左右腳長度、進行標準化。也會採用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來區分與比較。
10-17歲健康青少年的動態平衡表現,似乎具有男女性別上的顯著不同,男性在16歲以上,才會有穩定的下肢動態平衡發展;女性在14歲以上,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下肢動態平衡能力。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可能與爆發力有相關。運動等級較高的職業運動員 (棒球、排球、足球),並不一定具備更好的下肢動態平衡能力。雖然,下肢動態平衡能力可能無法用來預測傷害風險,但是如果YBT-LQ測驗結果不佳時,建議應該進行下肢的詳細機能檢測。
引用文獻
陳九州 (2019)。男子運動選手核心穩定性、運動表現和身體淨組織重量之相關性。運動研究,28(2),89-107。
蘇泰源、蔡忠昌 (2017)。優秀與次佳高中男子跆拳道選手身體組成和各項體能的差異。興大體育學刊,16,13-23。
Brumitt, J., Patterson, C., Dudley, R., Sorenson, E., Hill, G., & Peterson, C. (2019). Comparison of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scores for female collegiate volleyball players based on competition level, position, and starter sta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14(3), 415-423.
Butler, R. J., Bullock, G., Arnold, T., Plisky, P., & Queen, R. (2016). Competition-level differences on the lower quarter Y-balance test in baseball player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1(12), 997-1002.
Dominguez-Navarro, F., Casaña, J., Perez-Dominguez, B., Ricart-Luna, B., Cotolí-Suárez, P., & Calatayud, J. (2023). Dynamic balance and explosive strength appears to better explain single leg hop test results among young elite female basketball athletes. Scientific Reports, 13, 5476.
González-Fernández, F.T., Martínez-Aranda, L.M., Falces-Prieto, M., Nobari, H., & Clemente, F. M. (2022). Exploring the Y-balance-test scores and inter-limb asymmetry in soccer players: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etitive level and field positions. BMC Sports Science,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14, 45.
Plisky, P., Schwartkopf-Phifer, K., Huebner, B., Garner, M. B., & Bullock, G. (2021).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Y-balance test lower quarter: reliability, discriminant valid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16(5), 1190-1209.
Schwiertz, G., Brueckner, D., Beurskens, R., & Muehlbauer, T. (2020). Lower quarter Y balance test performance: reference values for healthy youth aged 10 to 17 years. Gait & Posture, 80, 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