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307期)
長距離運動選手的訓練年齡(October.8.2014)
王順正、林玉瓊、吳志銘
2014仁川亞洲運動會的馬拉松比賽出現精彩的最後衝刺,男子馬拉松比賽最後由Mahboob Ali Hasan (2:12:38) 以1秒之差擊敗Matsumura Kohei (2:12:39),第三名的Kawauchi Yuki (2:12:42) 跟冠軍也僅有4秒差距。女子的馬拉松比賽也是僅以13秒之差,由Kirwa Eunice Jepkirui (2:25:37) 擊敗Kizaki Ryoko (2:25:50)。依據
亞運會網站資料,三位優秀亞洲男子馬拉松選手的年齡,分別為34歲 (1981年出生)、29歲 (1986年出生)、以及28歲 (1987年出生),男子馬拉松比賽前六名的平均年齡為31歲。兩位女子馬拉松 (
亞運會網站資料) 的年齡則分別為31歲 (1984年出生)、以及30歲 (1985年出生),女子馬拉松比賽前六名的平均年齡為29歲。
2014仁川亞洲運動會男子馬拉松冠軍Mahboob Ali Hasan(圖右)

2014仁川亞洲運動會女子馬拉松冠軍Kirwa Eunice Jepkirui (圖左)

Lara, Salinero與Del Coso (2014) 收集2010年與2011年紐約馬拉松比賽成績,發現以每個年齡男女前10名成績的平均為基準時,男性跑者最佳成績出現在27歲,25至40歲之間的男性跑者成績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女性跑者最佳成績則出現在29歲 (右圖)。Lepers與Cattagni (2012) 則收集1980年至2009年紐約馬拉松比賽,每十年的跑者參賽人數與成績 (各年齡層成績最佳10名的平均比賽成績) 資料,盡管成績最佳的年齡一直出現在20至39歲的年齡層,研究也發現20至39歲的參賽者有逐漸減少的趨勢,40歲以上的參賽者則顯著的增加。
Stiefel, Knechtle與Lepers (2014) 則收集1995年至2010年Ironman Switzerland參賽人數、完賽人數、比賽成績的整理,依照每4年為一個級距進行不同年齡 (18歲至64歲) 前10名成績整理,研究發現參賽人數以35歲至44歲最多,完賽人數則以30歲至39歲人數最多,不管是游泳、自行車、跑步、以及總成績都是25歲至34歲的成績最好 (下圖)。研究也可以發現,1995年至1998年間18歲至24歲前10名的游泳成績優於最近的參賽者,25歲至34歲比賽者跑步成績的顯著進步,可能是鐵人三項成績進步的最主要原因。

1995年至2010年Ironman Switzerland參賽者各年齡成績變化圖 (Stiefel, Knechtle, & Lepers, 2014)
我們來看看國內選手的馬拉松與五千公尺成績進展。張嘉哲 (倫敦奧運參賽選手) 在23歲時馬拉松的成績已經突破2小時20分 (2005年,資料來源
跑者廣場--馬拉松普查網),在持續的訓練下,在2011年中國鄭開國際馬拉松 (29歲) 創造個人最佳的馬拉松比賽成績2小時15分56秒 (下左圖),目前仍是台灣最優秀的馬拉松選手之一。另外一位收集到資料的鄭子健 (資料由鄭子健提供),在24歲 (2006年第十屆亞洲馬拉松錦標賽) 時創造個人最佳馬拉松成績2小時21分10秒,之後即沒有更佳的馬拉松比賽成績出現,相較於在30歲左右創造個人最佳馬拉松比賽成績的趨勢,鄭子健似乎有過早放棄訓練的現象。

張嘉哲 (左圖)、鄭子健 (右圖) 不同年齡馬拉松年度成績變化圖
除了馬拉松成績之外,國內選手的五千公尺成績進展,也有類似於馬拉松成績進展的趨勢。吳文騫是2004年雅典奧運及2008年北京奧運的男子馬拉松選手,18歲時五千公尺成績還超過16分鐘,20歲時五千公尺成績才突破到14分44秒,一直到32歲左右才創造個人五千公尺最佳成績 (資料由吳文騫提供)。鄭子健與王秋竣 (資料由王秋竣提供) 的五千公尺成績似乎仍有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的空間 (下圖)。

鄭子健 (左圖)、吳文騫 (中圖)、王秋竣 (右圖) 不同年齡5000公尺成績變化圖
長距離運動選手的運動成績成長,往往需要在30歲左右 (甚至超過30歲) 才會出現個人的最佳巔峰,亞洲運動會馬拉松比賽成績、紐約馬拉松比賽成績、以及Ironman Switzerland鐵人三項比賽成績都有類似趨向,國內最佳的長距離運動選手吳文騫、張嘉哲,也都是這樣的成績演化趨向。因此,台灣如果想要突破無人參加 (目前國內選手達不到體育署設定的參賽標準) 亞洲運動會長距離競賽的窘境,長距離運動選手的培養應該要有延長到30歲的規劃,否則優秀的長跑選手大學或碩士班畢業 (可能還不到25歲) 後,面臨就業與繼續訓練的兩難,難以達成追求個人巔峰表現的目標。如果有企業願意提供鄭子健、王秋竣工作機會,每天一半時間工作、一半時間訓練,相信他們也可以在30歲之後創造個人的馬拉松巔峰表現。
以25歲才會達到長距離比賽成熟競賽成績的現象來看,20歲之前的長距離比賽不宜過長或過多,訓練強度與量都不宜過高,以免揠苗助長,不利於未來長達十年的訓練與成績進展。如果可以發展20歲之前選手的馬拉松接力賽,每個學校4人、每人跑5公里 (類似日本高中的馬拉松接力賽),讓參與長距離運動競賽的選手可以增加 (每個學校4人,每個縣市若有10個學校參加,全國就會有接近1000名長跑選手了),增加比賽的趣味與樂趣,達成增加長距離運動選手的效果。
引用文獻
跑者廣場--馬拉松普查網
亞運會網站資料
王秋竣、吳文騫、鄭子健提供資料
Lara, B., Salinero, J. J., & Del Coso, J.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running time in elite marathoners is U-shaped. Age, 36, 1003-1008.
Lepers, R., & Cattagni, T. (2012). Do older athletes reach limits in their performance during marathon running? Age, 34(3), 773–781.
Stiefel, M., Knechtle, B., & Lepers, R. (2014). Master triathletes have not reached limits in their Ironman triathlon performa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4(1),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