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303期)
自行車騎乘模式對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August.30.2014)
王順正、林玉瓊、黃彥霖
鐵人三項比賽時,自行車踩踏頻率可能會影響隨後跑步表現 (
運動生理週訊第300期「自行車踩踏頻率對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在固定作功負荷的條件下,踩踏頻率的快慢控制僅是實驗室實驗設計的狀況,運動員、運動參與者不太容易在比賽現場即時調整踩踏頻率、齒輪比,進而維持自行車作功負荷 (可能需要即時作功負荷、踩踏頻率的工具Schoberer Rad Messtechnik [SRM] 等類型功率計系統)。實際進行鐵人三項比賽時的自行車比賽,踩踏頻率、作功負荷往往會不斷變動,以配合集團行進速度、調整等自行車比賽時的比賽競爭狀況。因此,瞭解不同的自行車騎乘模式對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將更有助於鐵人三項比賽自行車運動競賽策略的效益,提昇鐵人三項競技表現。

自行車比賽時持續跟車尾隨 (continuous draft triathlon, CDT)、交替輪車領騎 (alternate draft triathlon, ADT) 的狀況下,對於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 Hausswirth等 (2001) 以10名國家等級鐵人三項選手為對象,進行兩次半程鐵人三項比賽 (0.75公里游泳、20公里自行車、5公里跑步),所有受試者先進行改變自行車ADT測驗,測驗時自行車項目每500公尺改變一次領騎跟車位置,另外一次測驗時,自行車項目持續跟車尾隨在一位職業自行車選手之後,研究發現兩次測驗的游泳成績 (CDT 614±20秒、ADT 618±25秒)、自行車成績 (CDT 1765±26秒、ADT1758±31秒) 在控制固定的時間下,自行車運動過程的換氣量、攝氧量、心跳率、血乳酸濃度都有CDT時顯著低於ADT時的現象,踩踏頻率也有CDT組 (85±5.8 rpm) 顯著低於ADT組 (102±6.2 rpm) 的現象,而且隨後5公里跑步成績CDT組 (1008±33秒) 顯著優於ADT組 (1049±21秒),ADT組在跑步時的平均速度、攝氧量、換氣量、心跳率、血乳酸濃度都顯著低於CDT組跑步時 (可能疲勞造成跑步時的速度、生理反應都上不來)。研究也發現造成跑步成績優劣的原因,在於ADT組在跑步第一公里時的步幅下降、步頻增加 (下圖)。這個研究證實鐵人三項比賽自行車運動時持續跟車尾隨的重要性,也說明團隊進行鐵人三項比賽的戰略需要與重點。

持續跟車尾隨(CDT)、交替輪車領騎(ADT)對隨後跑步步頻、步幅影響 (Hausswirth等,2001)

固定或變動負荷的自行車運動,對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方面。Suriano等 (2007) 的研究發現以90%乳酸閾值固定負荷騎乘自行車30分鐘後,在跑步機上以高速度 (16.7±0.7 km/h) 跑步至衰竭的時間 (平均10分51秒),顯著低於每5分鐘增加或減少20%負荷騎乘自行車30分鐘後,相同速度的跑步時間 (平均15分9秒)。Bernard等 (2007) 的研究發現,自選固定自行車強度 (約80% MAP)、變動自行車強度 (68%-92% MAP) 的20公里自行車運動後,並不會改變隨後5公里跑步的成績 (自選固定強度組1134±64 秒、變動強度組1168±73 秒)。Lepers等 (2008) 的研究則發現,固定75% MAP、30分鐘自行車運動,以及±15%、±5%、±10%的75% MAP自行車運動後,對於膝關節伸肌的最大自主收縮肌力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具有相同的降低效果 (約-11%)。Hill與Gibson (2012) 的研究則發現每5分鐘或1分鐘改變一次負荷 (增加與降低15%) 的30分鐘自行車運動,並不會影響隨後5公里跑步成績 (1393±221 秒、1382±184 秒)。Etxebarria等 (2013) 研究則進行兩次1小時的自行車運動測驗,一次以60% 最大作功負荷 (maximal aerobic power, MAP) 1小時騎車,另一次間歇進行6次、每次10分鐘、功率為40% MAP至140% MAP變動負荷的自行車運動,對隨後跑步9.3公里的影響,研究發現在沒有騎車的條件下,跑步9.3公里的成績為33:42±2:32 分:秒,60% MAP固定負荷自行車運動後的跑步成績為34:50±2:49 分:秒,變動負荷自行車運動後的跑步成績為35:32±3:18 分:秒。下圖即為跑步四圈 (共9.3公里) 的成績,在跑步的前半段距離中,變動負荷組的跑步時間顯著高於固定負荷組;改變自行車運動過程的負荷,將會顯著影響隨後跑步前半段的跑步表現。

固定負荷、變動負荷自行車運動對隨後不同距離跑步表現影響 (Etxebarria等,2013)
以往有關固定或變動負荷自行車運動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並沒有一致的研究結果。有些研究發現固定負荷騎乘模式有助於隨後跑步表現,有些研究則發現變動負荷騎乘模式可以增加高強度速度跑步的衰竭時間,也有研究發現兩種自行車騎乘模式並不會改變隨後跑步成績。或許固定負荷的強度選定 (60% MAP、80% MAP、90% 乳酸閾值、...)、變動負荷強度的強度變化範圍、改變負荷強度的時間變化節奏等,都是固定或變動自行車運動負荷對隨後跑步表現影響的重要條件。鐵人三項選手與參與鐵人三項競賽者,或許需要在訓練時測試自己自行車運動的變動負荷騎乘模式,以便能夠確實有效的適應自行車實際比賽狀況,並且獲得更好的隨後跑步成績。
自行車騎乘模式對隨後跑步表現的影響?似乎「持續跟車尾隨」的騎乘模式是比較明確有效的比賽策略。由於,變動負荷的自行車騎乘模式是比賽時配合集團行進速度的必然趨勢,當自行車變動負荷的範圍沒有太大 (強度在±20%) 時,似乎不會影響隨後的跑步表現,如果變動負荷範圍過大 (最大有氧動力的40%至140%) 時,有可能會降低隨後跑步的初期表現。為了確認鐵人三項比賽時自行車騎乘模式的變動負荷範圍,鐵人三項選手有必要實驗確認最大有氧動力的負荷,透過運動科學的檢測方法,確認自行車變動負荷的實務應用範圍。
引用文獻
Bernard, T., Vercruyssen, F., Mazure, C., Gorce, P., Hausswirth, C., & Brisswalter, J. (2007). Constant versus variable-intensity during cycling: effects on subsequent running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99(2), 103-111.
Etxebarria, N., Anson, J. M., Pyne, D. B., & Ferguson, R. A. (2013). Cycling attributes that enh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after the cycle section in triathl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2013, 8, 502-509.
Hausswirth, C., Vallier, J., Lehenaff, D., Brisswalter, J., Smith, D., Millet, G., & Dreano, P. (2001). Effect of two drafting modalities in cycling on running performance.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3(3), 485-492.
Hill, C. F., & Gibson, A. S. C. (2012). The effect of power alternation frequency during cycling on metabolic load and subsequent runn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Science & Cycling, 1(2), 35-41.
Lepers, R., Theurel, J., Hausswirth, C., & Bernard, T. (2008). Neuromuscular fatigue following constant versus variable-intensity endurance cycling in triathlete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11(4), 381-389.
Suriano, R., Vercruyssen, F., Bishop, D., & Brisswalter, J. (2007). Variable power output during cycling improves subsequent treadmill run time to exhaustion. Journal of Science & Medicine in Sport, 10(4), 24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