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61期)
動態平衡的測量方法(April 05, 2004)
陳永展
動態平衡(Dynamic balance)為人體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主要在於維持人體活動狀態下的重心與姿勢穩定。其測量方法有別於靜態平衡,包含最簡單的「走平衡木之動態平衡測驗(Balance Beam Walk test)」、「矇眼踏步一百測驗(stepping test)」、「動作反應速度測驗(Reaction speeding test)」及「修正之Bass動態平衡測驗(Modified Bass dynamic balance test)」,以及需要精密軟硬體設備輔助測量的包含「人體步行動態平衡反應評估-蝴蝶狀重心晃動曲線(Beat postural dynamic balance response test)」、「KAT2000平衡測定儀測試(KAT2000 balance test)」。其方法如下列介紹:
一、走平衡木之動態平衡測驗(范姜逸敏,2001)
為最簡便安全的測量方式之一,較無年齡限制,一般在六歲以上無嚴重下肢障礙者,皆可接受此測驗。使用寬四英吋、離地高4”至6”之標準低平衡木。測試方法為受試者以左右腳交替,從平衡木之一端開始步行前進至另一端,停留五秒鐘(由施測者讀秒)後,再轉身180度,以相同之步行方式走回出發處(如圖一)。一般只紀錄受試者是否成功完成,亦可紀錄其完成之時間長短。

圖一、走平衡木之動態平衡測驗。
二、矇眼踏步一百測驗
為一項簡便的動態平衡測驗(如圖二),先將受試者雙眼矇住,並以立正姿勢站立於原點上,聞開始測驗之口令,以原地踏步之方式,盡可能維持在原點上,受試者邊踏步邊讀出踩踏次數,直到踏步一百次結束,結束時需回復立正姿勢,再量取其移動距離(距離圓點距離)及偏移角度。受試者移動距離越短者,其平衡感越佳,反之則越差;另外,其偏移角度越小者,其平衡感越佳,反之則越差。

圖二、矇眼踏步一百測驗。
三、動作反應速度測驗
為一項結合爆發力與反應能力的測驗方式。其測驗步驟為:受試者於起點採坐姿,聞開始口令後迅速站起,接著向前行走(亦可採全速跑),然後快速轉身過台階,即完成整個測試過程,測量其完成時間。每位受試者接受二次測試,取其一之最佳成績,時間越短者為佳,反之則越差。(註:其測試距離與台階高度,可依受試者而有所調整)
四、修正之Bass動態平衡測驗(Johnson & Nelson,1968)
此測驗如圖四所示,適用於18歲至30歲者,以交替腳跳躍方式,依序從記號start處分別跳躍至記號1、記號2…最後至記號10處(出發時先以右腳踏在記號start處,再跳躍至記號1處,由左腳掌踏住,停留時間最長五秒後,再跳躍至記號2處,由右腳掌踏住,停留時間最長五秒後,再跳躍至記號3處,由左腳掌踏住,如此依序進行至記號10處,每個記號處停留時間最長五秒,即算完成測驗)。全部共10個記號,每躍中一個目標記號各得五分,而在每個目標記號上停留時間每秒得1分(最多為停五秒得五分),總分為一百分。

圖三、修正之Bass動態平衡測驗。
五、人體步行動態平衡反應評估-蝴蝶狀重心晃動曲線
為精密之動態平衡測試系統裝置,多用於醫療復健上。整套系統裝置包含:動態腳壓平衡控制評估系統、主控制單元、副控制單元及壓力量測鞋。該測驗方式如圖六所示,整個測試步道總長12公尺,受試者穿著壓力量測鞋,依正常步行速度由定點出發至12公尺遠之折返點,再折返回原出發定點,即算完成一測試週期,總共需測試三個步行週期。其測試中之腳壓力量轉移如圖六下方之8字圖路線轉移(從右腳踏出之LTRs開始,接著依序為Ars、RLs、RTLs、Als、LLs,再回到LTRs;即完成兩步之步行動作)。再進行測量的過程,電腦即不斷地自動讀取其步行的速度、腳壓大小,據以推算其晃動情形,並描繪出蝴蝶狀晃動曲線。

圖四、人體步行動態反應評估。
六、KAT2000平衡測定儀測試
KAT2000平衡測定儀(如圖七)由美商BREG公司開發製造,結合平衡測量台與Katwin應用軟體,主要運用在復健醫療使用方面。平衡測量台上有橫縱座標之電子感應器,其所感應之數值以X軸和Y軸座標顯示,經軟體處理而獲得平衡指數。測量時,先將受試者體重輸入電腦,電腦會自動依受試者體重調整測量台下之充氣囊壓力大小,之後命受試者兩腳張開與肩同寬,站立在平衡台上,雙手交叉於胸前,眼睛平視正前方之電腦螢幕。
測試過程中,電腦螢幕上會出現一圓點,此原點會在螢幕上繞圓圈。測試前先讓受試者操縱游標跟著圓點繞一圈練習,再正式開始測驗,受試者需一直控制游標跟著移動的圓點繞圈(儘可能使游標與圓點重疊)。共需進行三次測驗,每次之測驗時間為20秒鐘,每次測驗結束後電腦會自動顯示其平衡指數,其值越低則表示動態平衡能力越佳,反之則越差。

圖五、KAT2000平衡測定儀測試。
參考文獻
李明義、陳繼超、陳鍾德、吳基銓(民89):人體步行動態平衡反應評估-蝴蝶狀重心晃動曲線分析比較,中華醫學工程學刊,20-3:p.167~176。
林威秀、鄭秀琴、彭清義(民92):平衡穩定儀之信度分析:KAT2000與Kistler測力板,大專體育學刊,第五卷第一期,p149-159。
范姜逸敏(民90),平衡能力的測量及訓練方法初探,中華體育,15-2(58):p.65~72。
崔治平、楊怡和、江界山(民88):運動訓練對人體內耳平衡功能之研究,航空醫學會會刊,Vol. 13,No.1:p.31-38。
陳永展(民93):人體平衡能力的測量及訓練方法之探討,臺灣運動生理學會,2004運動生理與體能領域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
教育部學習加油站:平衡木行進(體操-中年級),國小教材資源中心-體育科網站:
http://content.edu.tw/primary/gym/yl_bc/gymnastics/wood.htm。
Johnson, B. L. & Nelson, J. K.(1979):Practical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