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名詞 應採書同文
更新日期:2009/01/07 04:34 楊忠和
從事體能性活動,是人類延續生命之生存本能,這簡單的身體活動之相關術語,卻衍生諸多令人困惑的論述。喜歡運動的朋友常抱怨國內運動名詞的複雜性,尤其「適」、「體」、「能」相關字何其多。經常同一篇文章有時用「體能」、「體力」,忽然間又出現「體適能」、「適能」,看完後往往要花數倍於閱讀時間,去辨別文中出現的用語之意境,到底這些名詞有何差異?
其實,「體能」與「體適能」都由英文「Physical fitness」而來。立法院通過的「國民體育法」條文用語是「體能」,體委會也採用「體能」,1984年教育部主編的「體育大辭典」亦為「體能」,而部內公文出現的是「體(適)能」,其所屬學校則採用「體適能」,甚至許多教師更常將「健康體能」誤為「體適能」。
有趣的是,同屬行政院的兩個部會,卻出現用語不同的情形。運動從業者深感困擾與不便,更遑論一般民眾。為排除運動名詞混淆現象,部會間有必要主動積極協商、討論,使其具一致性。
體能不僅攸關生活品質,更是生存基本要素,能較有效率的執行日常活動,可免於過度疲勞,並有體力享受遊戲、娛樂、運動、休閒活動的樂趣。體能依性質和需要的不同,區分為:一、「新陳代謝體能」(Metabolic fitness),主要取決於身體活動量與均衡營養攝取兩因素,非外顯動作所能測知,要經由血壓測量及血液生化檢測得知素質,血壓、血糖與血脂肪等指數在正常範圍者,罹患慢性病的比例相對的低。
二、「健康體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健康有密切關係的心肺血管及肌肉組織功能。由身體組成、心肺功能、柔軟度與肌力肌耐力等,四個要素組成。
三、「競技體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係指從事競技運動所需具備的能力。包含速度、瞬發力、敏捷性、協調性、平衡性及反應時間六個要素。
運動「名詞」概念隨著時代與社會的變遷,應與時推移,賦予新生命意涵,但也不宜隨心所欲,獨樹一幟任意為之,造成閱讀困惑。任一「譯名」均應謹慎為之,除了講究精準學術意涵及用語之信、達、雅意境外,簡明、通俗、通情達意實更重要。(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教授、前體委會主委、台北體院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