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03期)
體適能護照的心肺功能評量(August 31, 2001)
王順正
教育部全面推展學生體適能護照以後,有相當多的體育界同仁都反應出,以800公尺(女學生或國小男學生)或1600公尺(國中以上男學生)的跑步成績評量心肺功能的可議性與危險性。由於,800公尺或1600公尺跑步的困難度極高,學生想盡全力完成時,由於需要乳酸系統能量供應跑步時的需要,易造成乳酸的大量堆積,跑完後會相當疲累;學生如果不盡力完成,則測驗的成果將不易呈現。事實上,由於教育部與各級學校皆相當注意體適能護照測驗的安全性,在安全的考量下,有相當多的學生因此而沒有盡力完成800或1600公尺測驗。
其實,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今年(2001)公布的「國民體能測驗實施辦法」中,明訂30歲以上國民的心肺功能評量以「登階測驗」的方式進行,而且,教育部最近推展的「中華民國教師體適能護照」中,有關心肺功能的測驗方式,也是透過「登階測驗」來評量。基本上,登階測驗的原則,即是透過固定強度的「非最大強度」登階運動測驗,以運動後的心跳率變化情形來評量心肺功能。也就是說,登階測驗後的心跳率越高,代表受測者的心肺功能越差;登階測驗後的心跳率越低,代表受測者的心肺功能越好。可惜,「登階測驗」評量心肺功能的效度並不高(由於運動的強度不高),而且,受測者的年齡越大時,測驗的效度則越有爭議(年齡越大時,心跳率與運動心跳率皆會顯著降低,可能出現心肺功能越好的錯誤結果)。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則建議以1英哩的跑走成績與運動後心跳率,來評量受測者的心肺功能(Rockport One-Mile Walking Test)。下圖即是ACSM對於20至29歲男女,1英哩跑走測驗與運動後心跳率的常模資料圖。基於相同的運動時間與運動後心跳率的觀點來看,當不同受測者以相同的跑步時間完成800或1600公尺測驗時,運動心跳率越低者,代表心肺功能越佳。相同的,當不同受測者跑完800公尺或1600公尺測驗後的心跳率相同時,跑步時間越短者,代表心肺功能越好。無論如何,以下圖來看,不管你以多少的時間來完成1600公尺(1英哩),你的心肺功能優劣的評量,仍然需要視運動後的心跳率高低來決定。

ACSM心肺功能(1英哩跑走)測驗的20至29歲常模圖
整體而言,透過800公尺或1600公尺跑走後運動心跳率的校正,將可以有效降低跑步測驗的困難度。受測驗的學生以「非最大強度」跑步的方式參與測驗,即可獲得適當的心肺功能評估,避免了過度盡力的可能危險,還可以獲得更正確心肺功能評量結果,由此可見,ACSM建議的Rockpost One-Mile Walking Test心肺功能評量方式,確實是比較「好」的心肺功能測驗。再加上800公尺與1600公尺的跑步時間在2至10分鐘之間,運動心跳率的變動性還不至於過大,不易出現心跳率評量結果失真的缺點(運動心跳率易受長時間運動的影響而顯著提高)。
相反的,透過800公尺或1600公尺跑步成績與運動後心跳率來評量心肺功能時,也會有一些評量效度上的問題,測驗者有必要確實瞭解,以免影響心肺功能評量的效度。
1.「非最大強度」跑步測驗評量心肺功能的最大能力,確實有評量上的可議性。仍應建議學生盡力完成測驗。
2.跑步測驗的強度如果過低,將不易呈現測驗結果的變異性,降低測驗的效度。測驗時應該避免出現學生「走路」時間過長的情形。
3.運動後心跳率測量的方法應該制度化。包括運動後應馬上測量、測量時間長短(10秒鐘或15秒鐘)、測量的部位(頸動脈或腕動脈)等。
4.運動心跳率的測量,如果沒有科學化的儀器為效標,可能出現測量結果不正確或登錄不正確的問題。
5.有必要建立國人的800公尺或1600公尺跑步時間與運動後心跳率常模,以便得到正確的評量結果。在常模建立之前,受測者可以先透過測驗後的心跳率測量,瞭解心肺功能的機能狀況。
建議閱讀:
運動與心臟跳動(April 30, 1999)
基礎代謝與安靜心跳(July 23, 1999)
運動強度的判定(心跳率)(July 30, 1999)
運動心跳率要達到每分鐘130次嗎?(September 01, 2000)
心跳率的變動性(September 15, 2000)
運動心跳率的變動性(September 22, 2000)
登階測驗(setp test)(June 08,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