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235期)
永懷恩師 -- 吳文忠教授(February 13, 2007)
林正常
時間是在2004年1月25日早上九點鐘,剛過完農曆年,我與內人蔡麗華教授,造訪坐落在洛杉磯吳文忠老師的住處。我們一進門,家裡的看護梁先生用力的說出:「吳老師學生林正常跟蔡麗華來看你了」。吳老師的回應是:「喔,是Normal」。見面的第一印象是,他老人家縱使有點重聽,精神還很好。
在一個多小時的用力談話中,他還說出:「是明尼蘇達的博士」、「只做事,不講話」、「讓我想起當訓導長與系主任時,我們在溝通的情景」、「真高興,好高興」等等。
吳老師還手捧著麗華給他看的台北民族舞團的DM,他端詳了一陣子,說「創新」。吳老師接著說:「是天生的一對,都很努力」。當我跟他說,我在師大體育學系設置了「吳文忠教授勤奮獎學金」。他聽了非常高興,面帶笑容,連說謝謝。
我與吳老師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手大部分時間都是握在一起的。其實,吳老師的手指已變形,他說:「什麼都不能做了,也無法開門」。吳老師要我回台灣,代他向大家問好,他很懷念大家。
當麗華問吳老師,要對台灣體育界說些什麼,他回話:「大家一起為體育,更努力,更進步,要合作」。
此一洛杉磯之行,看到心中的偶像師長吳老師,雖然年居九三,還是精神奕奕,對他心繫體育事業,我心中無限感慨,感嘆歲月之無情,人再偉大,終竟無法避開衰老的一天。
慨嘆之餘,那一次,欣喜著助人者得天助,尚神情安祥,得享天年。離開時,衷心期盼吳老師能如其家中牆上一幅畫中的千年鶴,久久遠遠,永保安康,並期待師生再見面的一天早日到來。

2004年1月25日於洛杉磯筆者夫妻探望恩師
這兩三年來,吳老師的音訊逐漸變少。關心他的王森典老師與湯銘新老師,自美返台,見到我的一句話竟然都是「在美國找不到吳文忠老師了」。
約兩個月前,吳老師往生的訊息終於從太平洋隔岸傳來。我和大家一樣,心中沒有太多的震撼,只有無限不捨。
今天,我當吳老師助教時,吳老師為了稍微遲到,抱著書本往師大舊圖書館後方地下室之教室,我尾隨在後奔馳的情景;九零年亞運科學會議時,慫恿吳老師排除身體不適等障礙,一起帶團前赴北京參加亞科學術會議,他備受大陸高層禮遇,登長城照相留念,並探望家人的記憶往事,歷歷在目………。
吳老師相當地平易近人,跟他在一起,總是相當的自在。盡管他已經年紀相當地大,需要別人服務效勞的時候,他還是相當的客氣,自己能做的事,不輕易開口找人幫忙。他移居美國後返臺,總是住在師大校友樓。在台灣需要料理一些事,如機場接送,到榮總看醫生、拿藥,還是都要問他、甚至求他,才肯讓人幫他服務。雖然他對台灣體育學術界的貢獻極大,他卻相當的謙虛。

1990年吳文忠老師事隔半世紀重返中國大陸
吳老師雖然學科專屬人文,對於自然科學的每一個科目,他都相當的鼓勵,甚至關愛有加,不分彼此。在他心裡,每一體育的學科都重要,對體育的貢獻都是一樣的。在他心目中,體育的發展勝於一切。我當助教時,他知道在學術上學習如何做研究相當地重要,他要我翻譯一本日語的「體育學研究入門」(此書的原文名字是Research Techniques in Physical Education。本書原著是美國麥克樂博士,日本飯塚博士譯成日文。飯塚博士為麥克樂博士的門生。本書為當時在400種體育專書中,經學者專家最佳讀本票選結果,最後產生兩本最重要體育書本的其中一本。另一本是「世界體育史」)。這一本書不出百頁,寫得相當地簡節扼要。因為經費相當拮据,印刷廠老板跟本懶得理人,我要親自跑印刷廠校對,吳老師東揍西揍了一點錢,勉強出版。
我讀書的時候,是威權時代,長官、老師前輩都是相當地有威嚴,但在吳老師身上,感受不到絲毫的那種咄咄逼人的氣息。跟他接觸,他人像一塊大磁鐵,強力地吸引人。

1990亞運科學會議重返大陸備受大陸高層禮遇
吳老師提拔後進,不遺餘力。吳老師鼓勵我翻譯日本運動醫學泰斗,豬詞道夫博士所編著的「運動醫學」,此書大四修課(科目名稱「畢業論文寫作」)時開始翻譯,畢業時只完成三章,全書翻譯,約花了兩年,譯完之後,又幫我交涉在黨政關係密切的正中書局出版(共有764頁,1971年初版),如此提攜後進的胸懷,幾乎沒人會這麼做。
在我翻譯完另一本書「運動員的醫學」之後,吳老師幫我交涉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人人文庫之叢書(132頁,1969年初版;此書後翻譯,卻比運動醫學先出版)。這些都是在我剛大學畢業的兩三年內的事。或許就因為這樣,寫書與出書就成為我終生的志業。讓人感念的,是吳老師不因我的懵懂身世,他讓我嘗試這些工作。
時至今日,自覺得,每一次讓書出版是提升學術水準工作的進一步實現。為了希望體育與運動學術領域的水準能夠逐日提升,在今天,我影響我的學生,就像當初吳老師影響我一樣,一本又一本地讓新書呈現在書架上。
或許是在師大體育學系當了18年的系主任,後來又當了數年訓導長,吳老師給人的印象是「一介書生」。不過,在吳老師坐落在和平東路旁的舊師大宿舍庭院中,吳老師曾經興高采烈的跟我大談抗戰時,他所屬的中國籃球隊訪問東南亞打球、籌募抗戰經費的風光場面,在他年輕時,他肯定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籃球健將。吳老師如果不是長年擔任系主任行政業務,一直從事學術發展的工作,他肯定也會指導術科,在術科上發展。
吳老師走了的消息,已經超過兩個月了,由於他已相當地高齡,他的辭世,似乎沒有帶給關心他、思念他的人,太多的哀傷。畢竟,人縱使過百,也總有一走的時候。況且,從生生世世輪迴的觀點,人走了就是往生,往生就是生命的再開始。
我覺得「為人謙虛為懷」與「終生勤奮不懈」,最能夠表現「吳文忠精神」。就像他的為人處事,吳老師不驚動任何人地、不聲不響地、悄悄地走了。希望吳文忠老師的精神,永永遠遠,不斷激勵年輕同仁與後生晚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