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217期)
Web 2.0網站(March 23, 2006)
王順正
Web 2.0是一個新生的術語,它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 —— 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最終用戶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臺(
Web 2.0,維基百科)。「
Web 2.0: Is it a Whole New Internet?」(Cuene, 2005)的報告中指出,「很難去明確定義 Web 2.0,但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某些服務或功能時,就知道什麼是 Web 2.0了(It's hard to define, but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中國大陸的 Keso 在「
Web 1.0与Web 2.0」中,把這個資料中文化,內容大致如下:
項目 | Web 1.0 (1993-2003) | Web 2.0 (2003-未來) |
| 通過瀏覽器瀏覽大量網頁 | 網頁
很多通過Web分享的其他「內容」
更加互動
更像一個應用程序而非網頁 |
模式 | 讀(read) | 寫和貢獻(write & contribute) |
主要內容單元 | 網頁(page) | 帖子/記錄(post / record) |
形態 | 靜態(static) | 動態(dynamic) |
瀏覽方式 | 瀏覽器(Web browser) | 瀏覽器、RSS閱讀器、其他
(browsers, RSS readers, anything) |
體系結構 | 客戶服務(client server) | 網路服務 (Web Services) |
內容創建者 | 網頁編寫者(Web coders) | 任何人(everyone) |
主導者 | 電腦玩家(駭客,geeks) | 大量業餘人士(mass amatuerization) |
相較於以往網站使用者的「讀」,Web 2.0網站的使用者則以「寫」與提供資訊,為參與網站的新型態。個人網路資料的「記錄」、相互交流資訊的「動態」模式、網站提供使用者服務、「大量業餘人士」的介入等,讓新一代的網站,有別於以往提供內容資訊、入口資訊的傳統型態,讓網站更符合使用者個人的需要。在成千上萬的網站使用者的整合下,Web 2.0網站成為由使用者決定的網站。事實上,國內幾個大型的Web 1.0的入口網站(yahoo、pchome、yam),先後停止網頁空間的提供,改以Blog型態的方式提供服務,正是Web 2.0發展下的產物。
Coates(2005)在
Native to a web of data的資料中,列出了網站資料來源的設計方向---讓專業人士、網站資訊使用者能夠一起建構網站的內容。
18個 Web 2.0 的思考方向、
Web 2.0 编程思想:16条法则、
Thinking in Web 2.0、......等,都提出Web 2.0世代的網站編輯方向:資料的相互連結、網站平台的自我成長、資訊的分享、使用者可以過濾訊息、以及每個使用者都是網站的一部份等。事實上,也有人提出「
web2.0,是個概念,是個純粹扯淡而又忽悠人的概念」,還說「不說web2.0就很不時髦?就很不專業?就很不IT?真正做技術的,卻恰恰都沒關心過這種概念,只有這些無知的人,拿web2.0當個寶貝。」。當然,這個「純粹扯淡」的說法,立即受到網友的批判(
iThome Blog? 又是個大玩笑、
也說 Web 2.0)。其實,這些討論與針鋒相對的內容,正符合網路可以自由發表想法的Web 2.0趨向,更提醒我們設計網站的人要注意專業的「技術」與「知識」,不要光想要找大家一起來分享、建構一個新網站。我覺得,未來Web 2.0網站是否能夠完全取代傳統的網站,完全需要由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而定。
其實,運動生理學網站自2005年4月起,成立網站會員的運動部落格以後(
運動生理週訊(第197期)運動生理學網站部落格(Blog)(April 23, 2005)),已經讓運動生理學網站的發展方向,趨向於Web 2.0網站的型態。剛開始的時候,或許部落格的程式還很陽春、或許網站的使用者習慣網站提供運動資訊的方式,不過,最近幾個月來,由網站的流量來看(以前很少超過每天1000人次,最近經常超過2000人次),運動生理學網站的會員(運動)部落格正在發酵中,代表我們設計好的運動部落格雖然簡單,卻也慢慢的吸引會員的使用,記錄個人的資料。運動生理學網站似乎正朝Web 2.0的型態前進。
2005年6月25日的第三次網聚時,網站已經說明未來以會員部落格的發展為主的趨向,
2006年3月18日的第四次網聚雖然以頒發運動生理學網站獎學金為主,仍有一些網友提出對於網站未來發展的意見。其實,網站的內容一定會增加、網站的格式也絕對會持續改變,但是,網友參與網站的方式,如果停留在「讀」、「靜態的瀏覽」,網友將逐漸被新一代的Web 2.0網站所邊緣化。既然,現在流行「參與」、「交流」、「提供個人資訊與心得」,運動生理學網站也提供了這樣的功能與機制,網友何不就在「
運動部落格」中,登錄一個新會員、寫日記與上傳相片、學習心得分享、寫下運動參與或訓練的感想與心得,並且與網站的會員交流(留言或回應部落格內容),實際的去體驗Web 2.0網站的內涵。
參考資料:
蔡志浩(2006)。新的數位落差:從 Web 1.0 到 Web 2.0。
http://taiwan.chtsai.org/2006/02/21/xinde_shuwei_luocha/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2005)。
Web 2.0(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07/0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