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週訊(第148期)
柔軟度(July 08, 2003)
陳牧如
一、柔軟度的定義
柔軟度(flexibility)指單一關節或一連續關節的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 ROM),或只在關節生理限制內,伸展肌肉和肌腱的能力。活動範圍則是指關節在某一特定面移動程度的大小。柔軟度可分為靜態柔軟度(static flexibility)和動態柔軟度(dynamic flexibility)兩種,靜態柔軟度是指測量關節受到肌肉和肌腱部位(musculotendinous unit )限制的全部活動範圍,動態柔軟度則是指測量整個關節活動範圍在伸展過程中的阻力。
二、影響柔軟度之因素
(一)、關節構造和種類
關節本身的構造和種類會限制關節的活動範圍,從表一,我們可以知道三軸關節的活動範圍優於單軸及雙軸關節。每一關節皆有其特定的結構而形成固定的功能,一般而言,骨骼構造不應加以改變,除非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才需藉助外科手加以矯正。
表一 關節的結構與功能之分類關節型態 | 旋轉軸 | 活動 | 關節舉例 |
滑動關節 | 無軸 | 滑動 | 腕間關節、蹠間關節 |
屈戍關節 | 單軸 | 屈曲、伸展 | 膝關節、肘關節、踝關節、指間關節 |
車軸關節 | 單軸 | 內轉和外轉 | 近端橈尺關節、環頸關節 |
橢圓和鞍狀關節 | 雙軸 | 屈曲、伸展、外展
、內收、繞環 | 腕關節、蹠指間關節、第一腕指間關節 |
杵臼關節 | 三軸 | 屈曲、伸展、外展、
內收、繞環、旋轉 | 髖關節、肩關節 |
(二)、軟組織
圍繞在關節的軟組織會影響關節的活動範圍。軟組織中的關節囊和韌帶主要是由膠原和非彈性結締組織構成,而肌肉和筋膜則是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其中彈性結締組織對於減少活動阻力和增進柔軟度很重要,從表二我們可以知道限制柔軟度比較重要的軟組織。
表二 軟組織構造對關節阻力的相對比例構造 | 對柔軟度的阻力(佔全阻力的百分比) |
關節囊 | 47 |
肌肉 | 41 |
肌腱 | 10 |
皮膚 | 2 |
From:Johns & Wright, 1962
(三)、年齡
小孩子的柔軟度很好,但隨著年齡增長至青春期後,他們的柔軟度會慢慢減退,這是因為肌肉僵硬增加和對伸展的耐受力減少所致。
(四)、性別
一般來說,女生的柔軟度比男生好,這是因為解剖結構(如骨盆)和賀爾蒙的關係。Norkin 和White(1995)指出髖部屈曲和脊椎側彎的關節活動範圍,同年齡的女性優於男性;但髖部伸展和軀幹部位屈曲、伸展之關節活動範圍,則是男性優於女性。
(五)、身體活動度
身體活動是影響柔軟度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關節若長期不活動,則關節韌帶、關節間軟骨、關節囊與其它軟組織等部位的彈性會減少,導致關節僵硬,活動範圍減少。
(六)、溫度
身體的溫度越高,可增進關節的活動範圍。Wright和Johns(1960)研究曾指出,熱身運動可提高關節的溫度(113℉),而促進關節的活動範圍增加20%;相反的,緩和運動會降低關節的溫度(65℉),而促使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20%。
(七)、遺傳
某些關節活動度在一些種族中較為優越,如中東及西部印地安人的大拇指和食指關節活動度就較優越。
三、柔軟度的測驗方法
柔軟度的測驗方法主要可分為兩種:一是直接測量方法,即利用量角器直接測量關節的活動範圍;另一是間接測量法,即測驗靜態柔軟度。以下將介紹各種方法以做參考:
(一)、直接測量
量角器是由兩個測量臂所構成,其中一個測量臂是固定的,另外一個測量臂是可以活動的。舉例來說,以量角器測量軸關節柔軟度時,必須將兩個測量臂的接點軸對準肱骨外上髁,固定測量臂置於肱骨外側中線,活動測量臂置於橈骨莖突。值得注意,所有測量皆以對照零點起始,旋轉軸皆為概估,因為關節移動時,軸跟著改變,並且結果會因測量器放置地點不同而異。以量角器測量不同關節的柔軟度,有不同的標誌(mark),可參考表三。
(二)、間接測量
1.坐姿體前彎(Sit-And-Reach)
目的:測試髖部和軀幹的柔軟度
方法:
(1).受測者脫鞋坐於地面,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伸直,腳尖朝上。
(2).受測者雙腿足跟底部與刻度之25公分記號平齊。(圖一)
(3).雙手中指交疊,上身緩慢往前伸展,盡可能向前伸,當中指 觸及布尺後暫停1∼2秒,以便記錄。(圖二)
(4).測量三次,以最佳值為評估依據,數值越高,代表柔軟度越好。國內的坐姿體前彎測試常模表,請見表四。

圖一 圖二
表三 關節活動度測量的身體姿勢與參考標誌關節 | 測量位置 | 軸心位置 | 固定測量臂位置 | 活動測量臂位置 |
肩
伸展
屈曲
外展/內收
內旋/外旋 |
俯臥
仰躺
仰躺
仰躺 |
肩峰
肩峰
約肩峰頂端一公分處(遠測處)
鷹嘴突 |
胸廓的腋下中線
胸廓的腋下中線
平行於胸骨中線
垂直地面 |
肱骨外上髁
肱骨外上髁
肱骨內側中線
尺骨莖突 |
肘
屈曲 |
仰躺 |
肱骨外上髁 |
肱骨外側中線 |
橈骨莖突 |
前臂
旋前
旋後 |
坐姿
坐姿 |
外側尺骨莖突
內側尺骨莖突 |
與肱骨前側平行
與肱骨前側平行 |
掌心向上,與肱骨前側平行,大約在橈骨和尺骨莖突近側
掌心朝下,與肱骨前側平行,大約在橈骨和尺骨莖突近側 |
腕
屈曲/伸展
橈骨或尺骨測移 |
坐姿
坐姿 |
手腕外側近三角骨
舟狀骨內側 |
鷹嘴突
掌心朝上,前臂中線 |
第五掌骨外側中心
第三掌骨中線 |
髖
屈曲/伸展
外展/內收
內旋/外旋 |
仰躺/俯臥
仰躺
坐姿 |
股骨大轉子尖端
髂前上棘
髕骨前緣中線 |
骨盆外側中線
髂前上棘連線
垂直於地面 |
股骨外上髁
髕骨中線
下肢前側中線 |
膝
屈曲 |
仰躺 |
股骨外上髁 |
股骨大轉子 |
腓骨外側中線/外髁 |
踝
蹠屈/背屈
內翻/外翻 |
坐姿
坐姿 |
外踝側邊
足部和脛骨長軸,以及兩踝的正中線 |
腓骨外側中線
小腿中線/腓骨脊 |
平行於第五蹠骨外側
第二蹠骨前側中線 |
腰椎
側彎
旋轉 |
站立
坐姿 |
第一薦椎突
頭頂中央 |
垂直地面
平行左右髂骨脊 |
第七節頸椎突
平行左右肩峰突 |
表四 坐姿體前彎測試常模表(公分)年齡 | 欠佳 | 尚可 | 一般 | 良好 | 優異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小於20 | 小於18 | 小於32 | 19-30 | 33-37 | 31-34 | 38-39 | 35-39 | 40-41 | 大於40 | 大於42 |
20~29 | 小於21 | 小於28 | 22-28 | 29-34 | 29-32 | 35-37 | 33-36 | 38-41 | 大於37 | 大於42 |
30~39 | 小於18 | 小於26 | 19-26 | 27-32 | 27-31 | 33-35 | 32-34 | 36-39 | 大於35 | 大於40 |
40~49 | 小於15 | 小於23 | 16-23 | 24-29 | 24-27 | 30-32 | 28-31 | 33-36 | 大於32 | 大於37 |
50~59 | 小於12 | 小於22 | 13-21 | 23-29 | 22-25 | 30-32 | 26-28 | 33-35 | 大於29 | 大於36 |
大於60 | 小於10 | 小於18 | 11-18 | 19-25 | 19-22 | 26-28 | 23-28 | 29-32 | 大於29 | 大於33 |
2.軀幹伸展測試(Trunk Extension Test)
目的:測試軀幹下部伸展的柔軟度
方法:
(1).預備時,受測者坐在地面,量胸骨上切跡至地面的距離。
(2).之後受試者雙腳併攏俯臥在墊子上,雙手交叉置於下背後。
(3).施測者橫跨坐在受試者的小腿部分,並以雙手壓住大腿後側,讓受試者的髖部貼住地面。(圖三)
(4).受試者聞「開始」後,即將軀幹抬到最高的位置,然後量受試者的胸骨上切跡至地面的距離。(圖四)
(5).成績是以百分比為計分方式,即受試者俯臥時的胸骨上切跡至地面的距離,除以坐姿時的距離,數值越高,代表柔軟度越好。
圖三 圖四
3.體側彎(Side Bench)
目的:測試軀幹的柔軟度
方法:
(1).預備時,受測者站立,手臂和手指伸直,標誌手的中指在大腿的位置。(圖五)
(2).測驗時,受試者做最大能力的側彎,同樣記錄中指在大腿的位置。(圖六)
(3).兩個標示的距離為體側彎的成績。
(4).左右各測量兩次,分別取左右邊最佳的成績,記錄單位為公分,數值越高,代表柔軟度越好。

圖五 圖六
4.肩部旋轉測試(Shoulder Rotation Test)
目的:測試肩部旋轉的柔軟度
方法:
(1).預備時,受測者站立,兩手於身體前面握住一條線,一手需握緊固定,另一手可虛握活動。(圖七)
(2).測驗時,受試者的肩關節做伸展、過頭動作,此時繩子會在身體後面,並量兩手的距離。(圖八)
(3). 計分方式是測出來的距離減掉肩寬距離,數值越低,代表柔軟度越好。

圖七 圖八
5.踝蹠屈測試(Ankle Extension Test)
目的:測試踝部蹠屈的柔軟度
方法:
(1).預備時,受測者坐姿,測量腳伸直。(圖九)
(2).測驗時,受試者將腳尖盡量往下壓。(圖十)
(3).計分方式是量脛骨下緣至足背最高點之距離,數值越低,代表柔軟度越好。

圖九 圖十
6.踝背屈測試(Ankle Flexion Test)
目的:測試踝部背屈的柔軟度
方法:
(1).受測者站立,雙手舉高趴著牆,盡量將胸部貼牆。(圖十一)
(2).測驗時,受試者的腳跟盡量往外移。(圖十二)
(3).計分方式是站立時下巴至地面的距離,減掉測驗時腳趾頭至牆的距離,數值越低,代表柔軟度越好。

圖十一 圖十二
四、柔軟操的種類
想要增進柔軟度,則必須常讓關節活動,否則柔軟度就會「用進廢退」。其中靜態伸展(static)、彈震式伸展(ballistic)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導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伸展,都是可以有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這三種技巧都能以被動或主動的實施伸展。以下將對這三種方法加以介紹,另外有關這三種伸展方法的好處與壞處,可參考表五。
(一)、靜態伸展:在不疼痛情況下盡可能的伸展,緩慢的伸展,最後在關節活動度的終點維持維持伸展15秒,總共反覆次數3次,每次間休息30秒。
(二)、彈震式伸展:在輕微的震動或擺動後伸展肌肉,但不要超過主動活動範圍的10%,一次伸展持續30秒,只有一組。
(三)、PNF:技巧與靜態伸展一樣,只是在伸展前,肌肉要先做最大的等長收縮,並且維持3秒,之後維持伸展10-15秒。反覆次數3次,每次間休息30秒。
表五 彈震式伸展、靜態伸展和PNF伸展的好處與壞處益處 | 靜態伸展 | 彈震式伸展 | PNF伸展 |
過度伸展的危險性小 | 好-優 | 差-劣 | 好-優 |
有效放鬆肌肉抽筋或酸痛情形 | 優 | 差 | 好 |
可促進伸展效果 | 差 | 差 | 好 |
利用反射原理來放鬆肌肉 | 好 | 劣 | 優 |
符合特殊性訓練原則
(如運動員和每日活動中的速度和爆發力訓練) | 差 | 優 | 差 |
方便,不需要同伴給予阻力 | 劣 | 優 | 差-劣 |
有效,只需花很少的時間 | 劣 | 劣 | 差 |
有效於增加肌肉長度 | 好 | 好 | 優 |
五、如何增進柔軟度
想要增進柔軟度,則必須常讓關節活動,否則柔軟度就會「用進廢退」。其中靜態伸展(static)、彈震式伸展(ballistic)和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導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伸展,都是可以有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但其中以靜態伸展最為安全,因為它具有(1)較不會傷害到肌肉纖維或其他結締組織。(2)較不會造成肌肉酸痛。(3)消耗能量較少。(4)效果較好等優點。圖十三介紹簡易的靜態伸展運動。

頸部 | 
三角肌 | 
前臂 | 
肱三頭 | 
胸大肌 |

上背 | 
下背 | 
體側 | 
腹肌 | 
股四頭肌 |

腿後 | 
股內側 | 
骨客腰肌 | 
小腿 | 
平躺 |
圖十三 簡易的靜態伸展運動
伸展運動的原則:
1.要使柔軟度增加,宜逐漸達成,因此最好每天做,至少伸展六週以上才有效。
2.先做幾分鐘熱身再做伸展會更有效率。
3.伸展必須從簡單動作開始,逐漸增加難度,但不宜從事危險動作。
4.不同肌群要交替伸展,並且左右均衡。
5.先溫和而緩慢地拉長肌肉到緊的程度,但不可至痛的程度,在保持姿勢30-60秒。
伸展時,必須避免不當的伸展動作,如:(1)不要過度屈曲膝關節與頸部。(2)不要過度伸展膝關節、頸部、或下背。(3)不要扭轉膝關節或對膝加強壓力。(4)不要在運動中閉氣。(5)不要伸展長而弱的肌肉,不要強縮短而強的肌肉。以下將對不當的伸展動作說明:(見圖十四)

肩立垂直踏車 | 
直膝體前彎 | 
180度全蹲 | 
弓背伸腹 | 
動彈壓腿 |

跪膝後躺 | 
跨欄 | 
頸部過度伸展 | 
伸脛 | 
抱膝靠胸 |
圖十四 不當的伸展動作說明
六、結語
有良好的柔軟度,是促進健康身體的關鍵,關節活動度的不良與過度,都有可能會造成身體姿勢的不良甚至是傷害的發生,因此如何達成以及保持良好的關節活動度才是維持健康狀態的訣竅,瞭解了柔軟度對人體的重要性和功效,最重要的便是每天撥出一些時間,為了身體健康以及預防傷害,藉由伸展的方式靜靜的聆聽身體給自己最佳的反應,從中可以獲得與身體對談的時間與機會,在現代文明病罹患率高居不下今天,給自己一個拒絕病痛的方式與理由,相信可以從中獲得許多的好處。
參考文獻
林正常(民91):運動科學與訓練(第三版),台北:銀禾文化。
游添燈(民81)。柔軟度與關節活動範圍。大專體育,3(1),56-65頁。
Johnson, B. L. & Nelson, J. K. (1989). Practical Measurement for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4th ed). Machmillian Publishing Company. P84.
Heyward, V. H. (2000). Advanced fitness assessment and exercise prescription (4th ed) .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p22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