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 田麥久博士,摘錄已獲田博士同意,著作權仍屬作者本人。
一、耐力素質與其重要價值 |
- 耐力素質指人體堅持長時間工作的能力。
- 人體耐力素質的提高總是伴隨著內臟器官,首先是心血管系統功能的提高,以及有氧代謝能力的改善。同時,還表現為人體的骨骼肌和關節韌帶等運動裝置能夠承受更長時間的負荷,以及在心理上對於克服長時間工作所產生的疲勞,亦有較為充分的準備。
- 耐力素質的好壞對運動員比賽結果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短距離競速選手、遠度競技選手及舉重運動員、體操、技巧選手也都需要發展相應的耐力素質,以便堅持和承受不斷加大的訓練負荷,並保證以充沛的體力參與競技比賽。
|
二、耐力素質的分類 |
- 以運動中能量代謝特徵區分:有氧耐力、無氧耐力、有氧---無氧混合耐力。
- 以肌肉工作的力學特徵區分:靜力性耐力、動力性耐力。
- 以競賽或體育活動持續時間區分:短時間耐力(短於 2 分鐘)、中時間耐力(2~8 分鐘)、長時間耐力(長於 8 分鐘)。
- 以耐力素質對運動員競技能力的作用:一般耐力、專項耐力。
|
三、發展一般耐力的訓練方法 |
- 一般耐力水平的決定因素:
| | | | | | 攝氧能力 | | | | | | | | | | | 有氧供能能力 | | | | 輸氧能力 | | | | | | | | | | | | 用氧能力 | | | | | | | | 一般能力 | | | 能源物質的儲存 | | | | 糖元、脂肪 | | | | | | | | | 支撐運動器官供能 | | | | 肌肉、韌帶、關節 | | | | | | | | | | 心理耐受度 | | | | | | | | | | | |
|
- 發展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 基本途徑:提高運動員的攝氧、輸氧及用氧能力,保持運動員體內適宜的糖元及脂肪的儲存量,提高肌肉、關節、韌帶等支撐運動器官對長時間負荷的承受能力,以及加強運動員心理調節控制的能力,改進在疲勞狀態下充分動員機體潛力,堅持繼續工作的自我激勵機制,是發展運動員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徑。
- 著重培養運動員有氧代謝的能力,長時間、小負荷是發展一般耐力訓練負荷的基本特點。
- 主要訓練方法:
- 持續訓練法:運動員不間斷地進行練習。
- 間歇訓練法:把全部負荷分為若干小段,每兩段中間安排不充分的休息。
|
- 發展一般運動耐力常用手段舉例:
- 長時間單一運動項目練習。
- 多種變換、組合的耐力練習:例如「法特萊克跑」(又稱「速度遊戲」)、循環訓練。
- 在各種練習器上完成的耐力訓練。
|
- 進行一般耐力訓練時的注意事項:
- 一般耐力練習內容較為單一,最好組織集體練習,以免單調枯燥。
- 野外活動和訓練時要注意安全,並攜帶少量的飲料、保健用品、錢等必須用品。
- 空腹晨練時,如進行發展一般耐力的訓練,應控制負荷的量和強度,以免損害健康。
|
四、發展專項耐力的訓練方法 |
- 專項耐力水平的決定因素:專項耐力水平也是由其能源物質的儲存及供能能力、支撐運動器官的功能及運動員對疲勞的心理耐受度所決定的,但各個方面都表現出鮮明的專項特徵。
- 發展專項耐力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項 群 | 專項耐力的表現 | 訓練內容和手段 | 基本要求 | 負荷強度 | 負荷量 | 體能主導類快速力量性 | 以最大強度重複完成完整比賽動作的能力 | 多次重複完成比賽動作或接近比賽要求的專門練習 | 同比賽或在特定方面難於比賽 | 極限或極限下強度 | 中/大 | 體能主導類週期競速性 | 以盡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過全程的能力 | 主項或按近主項距離的大強度重複訓練、短段落至 1/2 段落的間歇訓練 | 同上 | 次最大強度 | 短:3-10 倍中:3-6 倍長:1-3 倍超:1/2-1 倍 | 技能主導類表現性 | 已最佳技術重複完成完整比賽動作的能力 | 多次重複完整練習、成套練習或半套以上的練習 | 同上 | 極限或極限下強度 | 中 | 技能主導類對抗性 | 長時間表現最佳技能及體能的能力 | 較長時間的專項對抗或專項練習 | 同上 | 最大與次最大強度 | 中/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