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53  部落格5  


主題:推薦好書: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發言 : 林貴福 時間 : 03/02/20(12:40:30) From : 140.123.5.17

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林貴福 著

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本書為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專書,內容包括理論篇、課程活動設計篇,根據課程系統規劃,納入健康及體育的專業知能,並以身體活動的方式完成,回歸「動態學習」的教育價值。希望藉由本書能夠協助所有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師,引發從中領會課程設計的方向,使學生能從課堂中獲得成就與滿足,更能從課程中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共有 13 回應

回應 : 1 鄭建民時間 : 2003/2/21 下午 08:47:09 From : 210.240.213.153

好書不惜代價一定購買
在何處購買?
價碼與電話應該清楚告知,方便選購
謝謝


回應 : 2 steve時間 : 2003/2/24 下午 03:10:42 From : 140.126.32.123


回應 : 3 steve時間 : 2003/2/24 下午 03:14:16 From : 140.126.32.123

出版者:冠學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縣三重市三和路四段20巷34號3樓
電話:(02)2971-1625
總經銷:旭昇圖書有限公司
地址:台北縣中和市中山路二段352號2樓
電話:02-2245-1480
新台幣:400元


回應 : 4 Normalin時間 : 2003/2/24 下午 07:51:07 From : 61.224.128.21

悄悄出書
有點那個


回應 : 5 mickey時間 : 2003/2/27 上午 09:36:44 From : 203.75.105.191

請問一下這本書一定得從那兩個出版社購買嗎?
像是師大書苑會有賣嗎?


回應 : 6 台中小妹時間 : 2003/3/1 下午 04:04:48 From : 61.60.99.186


回應 : 7 台中小妹時間 : 2003/3/1 下午 04:09:55 From : 61.60.99.186

請問在台中要到哪裡購買
用電話訂購郵寄可以嗎
謝謝


回應 : 8 阿胖時間 : 2003/8/14 下午 10:01:51 From : 61.70.207.227

我已經去買了,大家快買吧!尤其是師院體育系畢業的


回應 : 9 scwang時間 : 2003/9/30 上午 10:50:12 From : 140.123.226.98

運動場是體育專業唯一的舞台嗎?

【林貴福教授/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原文為http://www.gspublish.net/news4.htm


  隨著大專校院體育相關科系的相繼成立,除了反應出多元化社會的多元專業需求之外,另一個暗藏的隱憂是「體育專業人才的舞台在哪裡?」的問題,套一個較現實的問題是:國內環境能否提供足夠的空間讓體育專業發揮所長?

走訪各鄉鎮,不乏看到許多民眾利用清晨從事身體活動,藉以鍛鍊身體與促進人際關係,舉凡韻律舞、交際舞、香功、外丹功、元極舞、槌球及晨泳等活動,都有各行各業的人在參與,有男有女,有年輕也有年長的人。整個鄉鎮市的活動場地,就因為這一群熱愛晨間活動的「好動份子」,喚醒了一天的朝氣,也注入了一天的活力與希望。

然而正當我們思考為何有這麼多人從事晨間活動的同時,也不免質疑此時此刻的體育專業人士在哪裡?如果這些晨間活動內容是體育專業的一部分,體育專業介入的比例有多少?反之,如果這些晨間活動內容不屬於體育專業的一部分,那麼體育專業的舞台在哪裡呢?難道除了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及相關產業之外,體育人就沒有可以提供專業服務的地方了嗎?值此思考教育改革中體育發展該如何調整伐步之際,不禁開始對體育專業的服務方向產生質疑。

根據非正式訪談得知這群從事晨間活動的領導者當中,真正出身體育專業的人寥寥無幾,甚至沒有,但是這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卻能夠換上運動服裝集合起來從事組織化的活動,縱然專業的深度與廣度可能不及體育專業,卻也能秉持相互指導與互助合作的態度,真正達到身體活動的訴求與目標。就以行銷推廣的角度來看,晨間活動無疑是屬於另一種專業發展的模式,絕不能以體育專業的觀點來看待與評估,反而該虛心檢討的是為何非體育專業人士都能達到如斯境界?與之相較,所謂的「體育專業」在各項休閒活動中的角色,似乎相對顯得不活絡也不重要,這不免讓個人質疑難道體育專業人的舞台只局限在運動場嗎?

檢討現階段體育專業服務,大抵以走入學校擔任教職為導向,體育專業人才在課程計畫中扮演著執行教學單元的教學工作,對於學生的學習成長來講,體育專業人才的投入固然是一個必要的條件,然而早先受教於教育制度下的體育教學,在歷經五、六十年後,在其應發揮的推廣效益方面並不能受到普遍的肯定。除了體育教學之外,另一個重點工作就是投入運動訓練,然而因為環境資源的限制以及國人對升學主義的重視,使得運動訓練始終停留在低年齡層的階段,尤其是以小學最為顯著。這些小運動選手在邁入中學階段之後,往往因為升學因素而終止訓練,此舉造成國家在投資訓練經費與回收訓練成果之間產生相當大的落差,更遑論在國際體壇上嶄露頭角。

以經濟的觀點,投資於學校教育卻未能反映國民體質的改善,而投注於運動訓練又未能彰顯在國際舞台上的競爭優勢。平心而論,這些投資不僅是巨額資源的浪費,也不免令人再一次質疑體育專業人士的舞台除了與運動場緊密連結之外,真的別無他途了嗎?

身處在一個行銷包裝的時代,如果體育界能夠齊心推廣體育的多元智能,如果體育界能夠延伸專業的背景知識,行銷到民間活動組織或是社區休閒活動,而不再將自己的舞台局限在運動場,相信更能活絡民間的運動風氣,並進一步展現體育專業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由於體育專業的介入,也能讓民眾更加確立從事休閒活動的目標,例如該如何舉手投足才能夠舒展已有黏滯性的關節?怎樣的健走方式才能避免骨關節疾病的發生?怎樣的運動方式才能夠刺激心肺系統而有效地改善心血管循環效能?這些專業知能不僅能有效提升活動者的心理效益,更能夠帶給活動者積極的健康促進效果。如果體育專業相關人士能夠了解社會的脈動,滿足社會的需求,並注入專業的知能,相信對社會祥和及國民體質,都會有積極的貢獻。

為此,筆者認為如果體育專業人士能夠走出運動場,走向民眾,深入社區,將我們廣泛的專業知識,藉由彼此互動進行傳達,使民眾能被正確引導而獲得更大的效益。果能如此,相信體育專業將能獲得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同,亦唯有獲得眾多民眾的支持,才能擁有更豐富的資源,體育專業也才有機會與未來。值此就業市場一片低迷的環境,如果仍局限於從事教職或專項運動教練為職志,必然會因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衍生更多體育專業的「遊民」,這種景象絕不會是培育體育專業人才之初所願見的結果。


回應 : 10 scwang時間 : 2003/9/30 上午 10:57:14 From : 140.123.226.98

健康與體育課程可以融合嗎?


【林貴福教授/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原文刊登於http://www.gspublish.net/news2.htm


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植基於「人自己之生長發育」、「人與人、社會、文化之互動」、「人與自然、面對事物時如何作決定」等三個層面的教育活動,而達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的課程目標。提出領域課的目標有:

一、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覺知進而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上占著極重要的份量,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地影響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健康教育已由過去被認為是「剝奪人生樂趣」的一門科學,轉變成為協助學生「解開人生價值結」的澄清過程,且應抱著「如何教比教什麼更重要」的態度來從事教學。

二、體育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而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利者去追求「贏」而已。也可以說,受過良好體育薰陶的學生,不論其天分如何,皆應有機會參與身體活動,發展適合其年齡應有的運動技能,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樂的。它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教師透過良好的課程規劃、教材選擇與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學生成為成功的學習者。

本著「健康與體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適能,生活在健康的環境中,同時擁有支持的法規與人群。希望藉由「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的教學,能鼓勵學生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運動行為的培養與鍛鍊改善自己的健康,同時在與別人互動中影響他人、社區與環境,以期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課程改革立意之美與目標之正確毋庸置疑,惟統整或融合結果與現場實踐之間,似乎也隱藏若干值得深思的問題。

健康與體育內涵比較

就健康與體育的內涵分析,健康課程大抵是以十個類別詮釋九年一貫的課程目標。相對的,體育課程為與健康課程相搭配,乃依課程改革取向擬訂體育內涵的類別,如表1所示:

表1:健康與體育內涵
健康十類別 體育十部分
生長發育和老化、死亡開發身體功能與運動技能
個人衛生飲食與運動
性教育運動概念
人與食物運動規則
安全、急救運動參與及規畫
藥物教育休閒與體適能
健康心理運動欣賞
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運動安全與傷害
消費者健康運動與人際關係
環境教育消費者運動



就健康(健康教育)而言,國小的十個類別到國中後,整合成四個類別,若要找出其深淺或訂出銜接點,並不容易從字面上看出,光是分類可能就需要一點時間;但若將更細部的內容做比較,便發現其中有重複與深淺界定不清楚的狀況。

體育部分,從國小的低、中、高年級內容可以區別出難與易的差異。國小部分,側重遊戲化的活動設計,針對技能訓練則有特定動作、距離、速度或時間的設定;但是到了國中,雖然分類和國小相同,但細部的描述著重原則性的說明,這對有經驗的專業老師來說,或許不是困難的問題,但在界定學生的學習起點,必有其困難度,畢竟體育課長久以來,一直面臨著學校場地、師資狀況、學習態度等問題。

若將國中小課程標準的類別與九年一貫七大主題軸加以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健康部分,仍有許多的學習內涵被保留著,然而體育課程部分卻是打破以項目作分類的原則,讓學習不再執著於各項動作技能的訓練,這對多數科任體育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不只是教學方法需要改變,甚至是觀念上需要做大幅度的調整。

統整與協同

「九年一貫課程」從規劃籌備與擬實際運作的同時,「課程統整」、「協同教學」、「彈性課程」等策略,被視為實踐「九年一貫課程」的主要特色。「注重學習者統整能力的提升、打破傳統學科組織方式,強調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學習領域之實施以統整、合科為原則,以糾正過去分科課程和教學的弊端」(林清江,民88;歐用生,民88),在在凸顯出「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兩概念在現階段教育改革脈絡下的顯著性及重要性,而各論者更巨細靡遺地從其概念的發展與辨析,意義的探討和反省,甚至實施模式的建構及設計等(林怡秀,民88;周淑卿,民87;張清濱,民88﹔黃永和,民88;歐用生,民88;Beane,1997; Fogarty, 1991),無不盡其可能地揭示實踐的原則與程序,然而對於現場的中小學教師而言,健康與體育融合的實踐意義應彰顯在何處?根據暫行綱要實踐教育現場的「課程統整」和「協同教學」知能在哪裡?融合結果又能為教育社群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實踐「課程統整」及「協同教學」的可能著力點又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亟待提出與謀求解決之道的重要課題。

合併或連結(Merge or Interconnected)

九年一貫課程的健體領域,以七大主題軸貫串九年,由分段能力指標發展學習脈絡,但這並非能一下子就解決學習重複、難易度界定、師資或學校場地等問題。況且學校必須根據環境條件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且配合學校目標進行「課程統整」,根據師資結構與能力進行「協同教學」,再運用分段能力指標制定「領域學習計畫」,並於教學中不斷檢討與修改,才能逐步排除所遇到的困難。

依據「統整」的定義,指出統整是對於教學活動與學習內容的綜合設計(黃譯瑩,民88),而統整教學乃整合二個或二個以上學科的教學過程,目的在於增進各學習領域的學習(Cone, et al., 1998)。上述的課程改革訴求能否真正落實是一件值得探討的問題。就以「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二個主要的實踐策略而論,已造成師資整合與專業銜接上的問題,同時也是在健體領域統整時可能面臨的問題。

理論上,以身體活動為主的統整教學,除重視學生先前的學習經驗之外,也具備連結、統合所有學習領域的特性,而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對於教學成效的提升也最為顯著。固然統整健康與體育課程不是課程改革一時興起的概念(Fogarty, 1991),但是能否達到打破學科間的分界、加強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增進學習歷程的樂趣、整合學校與社會的各種資源、重視不同方法來學習及協同教師人力資源等基本的目標?的確值得商榷。

融合的利與弊

健康教育是強調全人健康知能與實踐的課程,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方式的教育歷程,兩者均屬完整的知識體系,融合進行跨學科的教學,固然可以產生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但也基於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不免在融合過程中顯現出有所偏頗的窘象。茲分析如下。

一、對融合的肯定

1.重視健體課程的統整性:九年一貫課程健體領域,仍強調以統整方式來發展課程架構,由七大主題軸取代片段知識累積。除了體育活動本身是一項具有高度價值的學習外,更重要的是透過如此方式的教學,更可激勵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

2.落實九年一貫健體課程設計:自民國57年實施國民義務教育後迄今,雖然強調九年一貫的精神,但涇渭分明的六三學制,使其淪為口號。而九年一貫的健體領域課程,交由地區學校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本位課程,應能消彌統一教材的僵化,實踐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能力。

3.學校本位與教師自主:九年一貫捨棄以往規定得鉅細靡遺的課程標準,改以課程綱要原則性地詮釋課程目標、學習領域概念架構及基本能力。學校得依特色發展自組課程委員會,自主地進行本位課程規劃、設計、評鑑與考核等攸關教育專業發展事宜。

4.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九年一貫課程是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能力為教育的方向,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程中學習,減輕學生的負擔,並增進學習的豐碩性。

二、對融合的質疑

1.課程理論基礎稍嫌不足: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是以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完整的健康應由身體、情緒、社會、精神及文化等五個層面構成,如果據以作為健體融合的理論基礎,將對完整體育架構中的身心效益及其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的考量有所偏廢,而彰顯理論基礎不夠的事實。

2.忽略多元能力整合效益:健體課程的融合,將因師資養成背景與教學經驗的慣性影響,產生領域課程衍生統整與協同教學的層層問題。可預期的結果,無論是健康課程為體育教學而量身訂做,抑或體育課程為健康教學而損兵折將,必當造成帶者走的能力難以整合的困擾。

3.挑戰課程合理性與邏輯性:當健體課程進行統整教學的同時,因內容涵蓋兩個學習科目,相較於單一學科的教學比重會有所削減,以致調整課程結構的結果與不增加教學時間的限制,很難理出課程的合理性與邏輯性。

4.理念整合難竟其功:健體融合後的課程設計,應含有相近似的認知、情意與技能內涵,然而學校行政、教師與家長等層面的理念溝通卻具有潛在的難度,很可能因角色落差產生偏見,更因理念誤解產生課程偏頗的狀態,直接影響所及即是基本能力的塑造。

5.資源難圓現況需求:目前國中小學教師授課時數普遍偏高,在相關工作繁雜的情形下,想挪出多餘時間進行課程總檢討,著實不容易。況且融合健體課程教學的計畫與實務,必須仰賴現有教師的合作方為可行,因此教師專業素養的整合、人際互動的關係與持續的專業成長,將會受到嚴峻的考驗,也凸顯現有的教育資源難圓現況需求的事實。


結 語

「健康」一詞應有概括全方位學習的效果;簡言之,健康是認識人體結構,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進而落實於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質的目標,不僅要求生理層面的健康,也同時兼顧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健康。吾人深信,與其將健康視為一種課程進行施教,不如將實踐健康能力視為受教育者的一項能力指標,並透過各相關學習領域的縱橫交流,落實健康促進的長久效益。「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均為健康促進的策略之一,也深具不可忽視的教育價值,其完整知識體系的獨立性更不容偏廢,融合問題有待進一步溝通與規劃。


參考資料

1.方德隆(民88)。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7。

2.王春堎(民88)。因應九年一貫課程-體育教師應有的認識及作法。研習資訊,16(3),69-74。

3.柯禧慧(民89)。眾聲喧嘩論九年一貫課程---來自官方、學者、小學教師三方面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3,52-58。

4.高新建(民86)。美國全國教育目標及學科標準的訂定與解讀及其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17,43-50。

5.張榮勳(民89)。九年一貫新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應有之準備。港都文教簡訊,37,8-11。

6.張德銳(民88.01)。從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談師資培育機構因應策略。教育研究資訊,7(1):33-38。

7.張德銳與李俊達(民88)。學校本位教學視導與評鑑。技術及職業教育,52,2-6

8.陳伯璋(民88)。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料,7(1),1-13。

9.曾憲政(民88)。九年一貫課程需要完善的配套措施。教育資料文摘,43(3),8-11。

10.盧雪梅(民87)。實作評量的應許、難題和挑戰。教育資料與研究,20,1-5。

11.饒見維(民88)。如何培養教師之課程設計能力以因應九年一貫課程。現代教育論壇,3-30。

12.林清江(民8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簡報。教育部。

13.歐用生(民88):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頁22-32。

14.林怡秀(民88):國民小學課程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15.周淑卿(民87):國定課程:徘徊在自由與控制之間。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課程與教學季刊,1(4),13-28頁。

16.張清濱(民88):怎樣實施協同教學﹖師友,九月號,387,頁43-47。

17.黃永和(民88):課程統整的理論與方式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第十二期,頁231-260。

18.Beane, J.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Fogarty, R. (1991). Ten ways to integrat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1), 61-66.


回應 : 11 小學健體教師時間 : 2004/4/13 上午 01:44:59 From : 140.127.81.3

您的這篇大作前面的部分跟「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中的基本理念一模一樣,沒有列出處,這樣好嗎?另外體育與健康的那一個表,好像也在那邊似曾相似,沒有列參考文獻,這樣好嗎?拜讀整篇文章後,還是不能知道筆者對於融合的看法為何?既然標題在談健體能不能融合,看到最後一句寫著「有關融合應進一步探討...」,令我覺得有被騙的感覺。


回應 : 12 scwang時間 : 2004/4/13 上午 10:57:32 From : 140.123.226.99

面對新世代的體育省思

【林貴福教授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學體育」、「念體育」、「讀體育」,是一般人對體育專業學習歷程的簡稱,也是彼此口語相傳的用詞,潛意識中似乎也代表著為人詬病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大腦比小腦小、小腦比大腦大」的概念。簡單地說,在浩瀚的學門領域中,體育領域早已被列為邊際學門,甚至在知識體系中被歸為「不入流」的課程,導致學體育的人總有一份莫名的自卑心態,且在同儕當中往往抬不起頭來,不敢正視大聲說出:「我是學體育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專業信心不足而已,因為從各領域的實質內涵剖析,很輕易就可發現「學體育」何異於「學電子」、「學經濟」或任何學門。科系的本質也僅僅是對專業領域的探究過程而已,倒不會因畢業於什麼科系,就必然成為該科系的專家,甚至被局限僅能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事實上,「學」與「用」之間的落差永遠存在,尤其在專業知識領域過於分工的狀態下,差距將漸行漸遠,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該領域的巢臼而難以自拔,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大概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佳寫照,尤其是大學教育的歷程。

或許持此觀點者,與大學教育宗旨似乎有相當大的衝突與矛盾之處。根據大學法總則第一條明訂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及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但檢視台灣現今大學教育的現況,存有多少課程是真正提供學生在專業素養上足以成就學術、文化與服務能力的國家發展人才呢?擺在眼前的事實不勝枚舉,有的是各科系的畢業學分,由原有的128學分攀升到148學分,不乏因有輔系的競爭需求而增修至168學分者;也有無視科系特色發展,屈就現實進行課程分解,將原有的一門課拆成四、五門課,美其名是為因應專業分工時代預作準備,實際上確增添不少被定義為「營養學分」的課程。其結果不僅無助於專業成長,卻也增添不少學習的負擔。如此沈重的課程架構與學分數,迫使學生為求順利畢業而汲汲營營於教室與教室之間的轉換,每週上課五天,每天上課八節的學習模式俯拾皆是。耗盡學生心力於課堂的結果,預期造就的是一群不善思考,卻善於逢迎拍馬及應付課程,立論基礎薄弱卻喜逞口舌之快的好辯之士,甚至是名為爭取應有權益,卻不知已淪為他人意圖的代工。如此沈重的課程壓力,應付作業惟恐不及,哪能挪出時間與空間供自主學習呢?應付的學習心態於焉產生。姑不見不少比例學生是以剪貼網路資料而完成作業者,學分也就在作業的順暢與否間被賦予。

如果我們確信大學教育的機能,是滿足未來社會脈動與變革的需要,那麼專業分工的科系顯然是必要的條件,應予完全尊重學校的自主。然而,科系的專業分工是為了領域版圖的擴大,專精而忽略專業整合的效能,必然會將有限的教育資源稀釋得無以復加,未蒙教學品質之提升,反倒是製造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流浪高級知識分子,這豈是教育專業所使然或所願見呢?國內大專校院林立,改制與升格時有所聞,大學與學院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能靜心思考專業發展、洞悉蛻變及整合學校資源的科系幾稀,假如科系的設立未能帶給學生專業的成長,甚至連最基本的專業水準都達不到,那更難克盡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及促進國家發展的責任。以目前國內成立的體育相關科系多達七十幾個,相關研究所也有廿二之多為例,雖然創系的宗旨與培育目標相當具有前瞻性,也都能區隔未來就業市場的方向,但也大多拗不過學生出路的衝擊,於是競相申請設置中等學程或小學學程,藉此提升科系的競爭力。然而在投資各項體育專業培訓資源之後,各方體育專業人才卻競相往體育教師一職鑽,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必然造成多數學生對未來充滿茫然的窘境,此時如果硬是要爭辯說:「學程只是備案,至少還有原科系的專業當後盾」,試想如此「劈腿式」的學習模式,能否褪去專業信心不足的壓力呢?值得深思吧!舉例來說,四、五十年來的體育教學成效,反映於當下的回饋,真叫人跌破眼鏡再三。像是「體育新聞」報導的內容盡是些運動競賽的結果,與體育實質內涵的關係較為間接,為何不予導正稱為「運動新聞」呢?也經常聽到學生、老師或家長,以「體育服」名稱定義上體育課時穿的服裝,而不以較適切的「運動服」來定義。上述都是經常在生活中出現的案例,但請不要忘記這些人在求學階段皆參與過體育課,為何在受教育階段被灌輸偏差的體育概念呢?難道學校體育課的實施沒問題?執行體育教學的教師沒問題?

至於較具專業知能的質疑,也常常構成專業形象的障礙,像是「如何增加投籃的命中率?」、「怎樣避免手部震盪的揮棒?」、「跑步真的會形成蘿蔔腿嗎?」、「持拍擊球會造成左右手粗細不一嗎?」等攸關學習成就、運動表現或運動樂趣的問題。試問,如果體育專業不能讓學生接受而改變觀念及行為,我們能坦然的說:這就是體育教學的價值與貢獻嗎?針對上述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辯白說,就是因為他們欠缺體育專業素養,才會有諸多似是而非的體育概念在互動中相互被建構。但不可忽視的緣由,可能來自體育專業培育歷程的偏頗,其中最普遍的現象可能來自過度強調體育的「術科」與忽視體育的「學科」。總以為養成良好術科能力就能扮演好體育教師的角色,殊不知「傳道」與「授業」之餘,仍需要專業的「解惑」呢!尤其是「解惑」效果繫於體育知能的整合運用,這豈是「跟我這樣做」就能讓學生釋懷,況且年邁之後,如再繼續秉持「跟我這樣做」的教學方式,那情境還真難想像。

專業之不足,容易產生「似乎合理,卻難應用」的結果,如果學生的質疑經常得到模糊的回應,只會教學生更加不知所措。這也難怪三流醫師提供患者的運動指導,要比一流體育專業人員來得有說服力,只因相信開業醫師能有效診治疾病,也願意接受與「健康」有關的囑咐。眾所皆知的事實是醫師不會製藥,不會製造醫療器材,不懂得運動為何事,但他們卻能充分運用在醫療上,也都能獲得不錯的回應。反觀學體育的人,如果在學期間只求順利畢業就好,縱然擁有登峰造極的運動成就,可能在運動相關知能的運用上,也常有捉襟見肘之憾,更遑論做出正確的指導,使求助者都能從中體驗運動的效益,進而獲得專業的認同與尊重。職場不同於運動場,如果將不純熟的運動知識教育他人,不僅會削減體育專業的價值,更可能因此種下原可避免的不利效果,為此我們能不警惕體育專業的重大效應嗎?尤其是偶像級的運動明星更應謹慎。

如果體育人的專業知能無異於一般人,那還能稱為體育專業嗎?如果似是而非的體育概念與認知繼續充斥當今教育環境,勢將建構學生較不完整的體育知識,更難以期待體育效能的發揮。值此面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當下,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的規劃,不難看出學校體育的走向,將由昔日以運動技術為主的教學,轉而以健康促進為主要訴求。固然全以運動技術進行教學有其可議之處,然僅以健康促進而無視運動樂趣的體驗與運動技能的學習,亦將扼殺體育的未來發展。就專業的角度,健康與體育領域所強調的健康促進,或稱體適能,充其量只是體育教學的功能之一。對本質是遊戲與競技的運動,教育價值是生活化與多向度的體育課,長久以來即為學生所期待,也是滿足休閒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的重要課程。萬不可因九年一貫課程的施行,緊縮體育專業的格局,任由運動樂趣的淡出而轉化形成健康促進的壓力,那麼體育的全人教育價值將蕩然無存。

原文刊登於http://www.gspublish.net/e-news9303.htm


回應 : 13 scwang時間 : 2004/4/13 上午 11:00:44 From : 140.123.226.99

一位家長的呼籲與期許

【林貴福教授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喜愛運動,擁有健康」對我而言是一種生活的習慣,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模式。因為平日的工作、應酬及繁瑣家事,已經造成不堪負荷的強大壓力,如何再找出時間運動呢?更確切的說:運動是必要的生活內容嗎?運動有什麼好處?這些好處跟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一籮筐的疑問,不僅始終縈繞在一般民眾的腦海中,專業人士甚至不認為這些問題值得討論,果真是如此嗎?

筆者認為「運動」如果需要刻意安排才能促成,那就該檢討體育教學及家庭生活方式。試想:體育專業人士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運動,動則以競技與奪牌來詮釋專業發展方針;而做父母的自己不運動,卻肯定運動對孩童身心發展非常重要,必須假手他人來陪孩子從事身體活動,這種矛盾觀念似乎已蔚成風氣,以致運動班、育樂營或才藝班等有逐漸取代父母圓其親子活動責任的趨勢;從另一角度觀之,這也正是扭曲教育價值的現況,當變相補習教育蓬勃發展之際,也正凸顯正規教育的部分缺失,這難道不是問題惡化的跡象嗎?筆者雖肯定上述班級學習模式有其教育意義,但絕不會是父母惟一的選擇。記得年幼時,家父常帶著我們到鄰近國小的運動場從事跑步、吊單槓、爬竹竿或溜滑梯,在草坪上盡情的追逐與翻跟斗,所花時間不多,卻是親子間最佳的溝通方式。所以當我教養子女時,也經常陪著孩子做些戶外活動,諸如騎小三輪車、盪鞦韆、跑步或踢球等都是經常從事的活動內容。在我的經驗中,小孩子是非常期待這些親子相處的機會,也很容易就變成生活的習慣。反觀時下多數父母卻有很多理由,推諉抹煞得以營造雙贏氣氛的機會,這是多麼可惜呀!

我的期許是如何讓運動變成有趣的遊戲,從遊戲中逐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相信這是需要專業設計的教學歷程,也是從事體育教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至於家庭生活方面,親子活動是必要的生活內容之一,也是推動孩子從事身體活動的搖籃。為人父母者若堅持「多運動才能擁有健康」的理念,也願意藉此爭取更多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那麼如何營造運動情境及從事有益的身體活動,便需要專業的介入。是以學術兼備的體育人,如何運用您的運動專業及敬業精神,將體育專業轉化為一般生活素材,將會是爭取專業認同與提升運動好處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果讓人認定體育課等於跑跑跳跳,跑跑跳跳等於運動訓練,運動訓練等於運動競技,那麼運動競技等於體育課的觀念便牢不可破,那是何等的悲哀啊!體育內涵不應該如斯貧瘠才是。因此呼籲體育專業者,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一般人了解從事身體活動的好處,千萬不要落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象徵,給人一種非常負面的印象。

原文刊登於http://www.gspublish.net/e-news9301.htm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