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5  部落格5  


主題:推薦好書: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發言 : 林貴福 時間 : 03/02/20(12:40:30) From : 140.123.5.17

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林貴福 著

健康與體育課程活動設計

  本書為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專書,內容包括理論篇、課程活動設計篇,根據課程系統規劃,納入健康及體育的專業知能,並以身體活動的方式完成,回歸「動態學習」的教育價值。希望藉由本書能夠協助所有健康與體育領域的教師,引發從中領會課程設計的方向,使學生能從課堂中獲得成就與滿足,更能從課程中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回應 : 11 小學健體教師時間 : 2004/4/13 上午 01:44:59 From : 140.127.81.3

您的這篇大作前面的部分跟「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綱要中的基本理念一模一樣,沒有列出處,這樣好嗎?另外體育與健康的那一個表,好像也在那邊似曾相似,沒有列參考文獻,這樣好嗎?拜讀整篇文章後,還是不能知道筆者對於融合的看法為何?既然標題在談健體能不能融合,看到最後一句寫著「有關融合應進一步探討...」,令我覺得有被騙的感覺。


回應 : 12 scwang時間 : 2004/4/13 上午 10:57:32 From : 140.123.226.99

面對新世代的體育省思

【林貴福教授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學體育」、「念體育」、「讀體育」,是一般人對體育專業學習歷程的簡稱,也是彼此口語相傳的用詞,潛意識中似乎也代表著為人詬病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或「大腦比小腦小、小腦比大腦大」的概念。簡單地說,在浩瀚的學門領域中,體育領域早已被列為邊際學門,甚至在知識體系中被歸為「不入流」的課程,導致學體育的人總有一份莫名的自卑心態,且在同儕當中往往抬不起頭來,不敢正視大聲說出:「我是學體育的。」究其原因,不外乎專業信心不足而已,因為從各領域的實質內涵剖析,很輕易就可發現「學體育」何異於「學電子」、「學經濟」或任何學門。科系的本質也僅僅是對專業領域的探究過程而已,倒不會因畢業於什麼科系,就必然成為該科系的專家,甚至被局限僅能從事該專業的工作。事實上,「學」與「用」之間的落差永遠存在,尤其在專業知識領域過於分工的狀態下,差距將漸行漸遠,很容易讓學生陷入該領域的巢臼而難以自拔,所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大概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佳寫照,尤其是大學教育的歷程。

或許持此觀點者,與大學教育宗旨似乎有相當大的衝突與矛盾之處。根據大學法總則第一條明訂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及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但檢視台灣現今大學教育的現況,存有多少課程是真正提供學生在專業素養上足以成就學術、文化與服務能力的國家發展人才呢?擺在眼前的事實不勝枚舉,有的是各科系的畢業學分,由原有的128學分攀升到148學分,不乏因有輔系的競爭需求而增修至168學分者;也有無視科系特色發展,屈就現實進行課程分解,將原有的一門課拆成四、五門課,美其名是為因應專業分工時代預作準備,實際上確增添不少被定義為「營養學分」的課程。其結果不僅無助於專業成長,卻也增添不少學習的負擔。如此沈重的課程架構與學分數,迫使學生為求順利畢業而汲汲營營於教室與教室之間的轉換,每週上課五天,每天上課八節的學習模式俯拾皆是。耗盡學生心力於課堂的結果,預期造就的是一群不善思考,卻善於逢迎拍馬及應付課程,立論基礎薄弱卻喜逞口舌之快的好辯之士,甚至是名為爭取應有權益,卻不知已淪為他人意圖的代工。如此沈重的課程壓力,應付作業惟恐不及,哪能挪出時間與空間供自主學習呢?應付的學習心態於焉產生。姑不見不少比例學生是以剪貼網路資料而完成作業者,學分也就在作業的順暢與否間被賦予。

如果我們確信大學教育的機能,是滿足未來社會脈動與變革的需要,那麼專業分工的科系顯然是必要的條件,應予完全尊重學校的自主。然而,科系的專業分工是為了領域版圖的擴大,專精而忽略專業整合的效能,必然會將有限的教育資源稀釋得無以復加,未蒙教學品質之提升,反倒是製造更多無法學以致用的流浪高級知識分子,這豈是教育專業所使然或所願見呢?國內大專校院林立,改制與升格時有所聞,大學與學院密度之高,令人咋舌,能靜心思考專業發展、洞悉蛻變及整合學校資源的科系幾稀,假如科系的設立未能帶給學生專業的成長,甚至連最基本的專業水準都達不到,那更難克盡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及促進國家發展的責任。以目前國內成立的體育相關科系多達七十幾個,相關研究所也有廿二之多為例,雖然創系的宗旨與培育目標相當具有前瞻性,也都能區隔未來就業市場的方向,但也大多拗不過學生出路的衝擊,於是競相申請設置中等學程或小學學程,藉此提升科系的競爭力。然而在投資各項體育專業培訓資源之後,各方體育專業人才卻競相往體育教師一職鑽,在粥少僧多的情況下,必然造成多數學生對未來充滿茫然的窘境,此時如果硬是要爭辯說:「學程只是備案,至少還有原科系的專業當後盾」,試想如此「劈腿式」的學習模式,能否褪去專業信心不足的壓力呢?值得深思吧!舉例來說,四、五十年來的體育教學成效,反映於當下的回饋,真叫人跌破眼鏡再三。像是「體育新聞」報導的內容盡是些運動競賽的結果,與體育實質內涵的關係較為間接,為何不予導正稱為「運動新聞」呢?也經常聽到學生、老師或家長,以「體育服」名稱定義上體育課時穿的服裝,而不以較適切的「運動服」來定義。上述都是經常在生活中出現的案例,但請不要忘記這些人在求學階段皆參與過體育課,為何在受教育階段被灌輸偏差的體育概念呢?難道學校體育課的實施沒問題?執行體育教學的教師沒問題?

至於較具專業知能的質疑,也常常構成專業形象的障礙,像是「如何增加投籃的命中率?」、「怎樣避免手部震盪的揮棒?」、「跑步真的會形成蘿蔔腿嗎?」、「持拍擊球會造成左右手粗細不一嗎?」等攸關學習成就、運動表現或運動樂趣的問題。試問,如果體育專業不能讓學生接受而改變觀念及行為,我們能坦然的說:這就是體育教學的價值與貢獻嗎?針對上述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辯白說,就是因為他們欠缺體育專業素養,才會有諸多似是而非的體育概念在互動中相互被建構。但不可忽視的緣由,可能來自體育專業培育歷程的偏頗,其中最普遍的現象可能來自過度強調體育的「術科」與忽視體育的「學科」。總以為養成良好術科能力就能扮演好體育教師的角色,殊不知「傳道」與「授業」之餘,仍需要專業的「解惑」呢!尤其是「解惑」效果繫於體育知能的整合運用,這豈是「跟我這樣做」就能讓學生釋懷,況且年邁之後,如再繼續秉持「跟我這樣做」的教學方式,那情境還真難想像。

專業之不足,容易產生「似乎合理,卻難應用」的結果,如果學生的質疑經常得到模糊的回應,只會教學生更加不知所措。這也難怪三流醫師提供患者的運動指導,要比一流體育專業人員來得有說服力,只因相信開業醫師能有效診治疾病,也願意接受與「健康」有關的囑咐。眾所皆知的事實是醫師不會製藥,不會製造醫療器材,不懂得運動為何事,但他們卻能充分運用在醫療上,也都能獲得不錯的回應。反觀學體育的人,如果在學期間只求順利畢業就好,縱然擁有登峰造極的運動成就,可能在運動相關知能的運用上,也常有捉襟見肘之憾,更遑論做出正確的指導,使求助者都能從中體驗運動的效益,進而獲得專業的認同與尊重。職場不同於運動場,如果將不純熟的運動知識教育他人,不僅會削減體育專業的價值,更可能因此種下原可避免的不利效果,為此我們能不警惕體育專業的重大效應嗎?尤其是偶像級的運動明星更應謹慎。

如果體育人的專業知能無異於一般人,那還能稱為體育專業嗎?如果似是而非的體育概念與認知繼續充斥當今教育環境,勢將建構學生較不完整的體育知識,更難以期待體育效能的發揮。值此面對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當下,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的規劃,不難看出學校體育的走向,將由昔日以運動技術為主的教學,轉而以健康促進為主要訴求。固然全以運動技術進行教學有其可議之處,然僅以健康促進而無視運動樂趣的體驗與運動技能的學習,亦將扼殺體育的未來發展。就專業的角度,健康與體育領域所強調的健康促進,或稱體適能,充其量只是體育教學的功能之一。對本質是遊戲與競技的運動,教育價值是生活化與多向度的體育課,長久以來即為學生所期待,也是滿足休閒生活,提升生活品質,預防慢性疾病發生的重要課程。萬不可因九年一貫課程的施行,緊縮體育專業的格局,任由運動樂趣的淡出而轉化形成健康促進的壓力,那麼體育的全人教育價值將蕩然無存。

原文刊登於http://www.gspublish.net/e-news9303.htm


回應 : 13 scwang時間 : 2004/4/13 上午 11:00:44 From : 140.123.226.99

一位家長的呼籲與期許

【林貴福教授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

「喜愛運動,擁有健康」對我而言是一種生活的習慣,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模式。因為平日的工作、應酬及繁瑣家事,已經造成不堪負荷的強大壓力,如何再找出時間運動呢?更確切的說:運動是必要的生活內容嗎?運動有什麼好處?這些好處跟生活又有什麼關係呢?這一籮筐的疑問,不僅始終縈繞在一般民眾的腦海中,專業人士甚至不認為這些問題值得討論,果真是如此嗎?

筆者認為「運動」如果需要刻意安排才能促成,那就該檢討體育教學及家庭生活方式。試想:體育專業人士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運動,動則以競技與奪牌來詮釋專業發展方針;而做父母的自己不運動,卻肯定運動對孩童身心發展非常重要,必須假手他人來陪孩子從事身體活動,這種矛盾觀念似乎已蔚成風氣,以致運動班、育樂營或才藝班等有逐漸取代父母圓其親子活動責任的趨勢;從另一角度觀之,這也正是扭曲教育價值的現況,當變相補習教育蓬勃發展之際,也正凸顯正規教育的部分缺失,這難道不是問題惡化的跡象嗎?筆者雖肯定上述班級學習模式有其教育意義,但絕不會是父母惟一的選擇。記得年幼時,家父常帶著我們到鄰近國小的運動場從事跑步、吊單槓、爬竹竿或溜滑梯,在草坪上盡情的追逐與翻跟斗,所花時間不多,卻是親子間最佳的溝通方式。所以當我教養子女時,也經常陪著孩子做些戶外活動,諸如騎小三輪車、盪鞦韆、跑步或踢球等都是經常從事的活動內容。在我的經驗中,小孩子是非常期待這些親子相處的機會,也很容易就變成生活的習慣。反觀時下多數父母卻有很多理由,推諉抹煞得以營造雙贏氣氛的機會,這是多麼可惜呀!

我的期許是如何讓運動變成有趣的遊戲,從遊戲中逐漸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相信這是需要專業設計的教學歷程,也是從事體育教學者應該思考的問題。至於家庭生活方面,親子活動是必要的生活內容之一,也是推動孩子從事身體活動的搖籃。為人父母者若堅持「多運動才能擁有健康」的理念,也願意藉此爭取更多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那麼如何營造運動情境及從事有益的身體活動,便需要專業的介入。是以學術兼備的體育人,如何運用您的運動專業及敬業精神,將體育專業轉化為一般生活素材,將會是爭取專業認同與提升運動好處的可行方式之一。如果讓人認定體育課等於跑跑跳跳,跑跑跳跳等於運動訓練,運動訓練等於運動競技,那麼運動競技等於體育課的觀念便牢不可破,那是何等的悲哀啊!體育內涵不應該如斯貧瘠才是。因此呼籲體育專業者,運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一般人了解從事身體活動的好處,千萬不要落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象徵,給人一種非常負面的印象。

原文刊登於http://www.gspublish.net/e-news9301.htm



共有 13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