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多年以前我曾義務帶過一個國小的女子網球學生隊我本也秉持著〔讓學生對網球保有長久的興趣〕之理念
 所以就設計了一個
 不以求成績為主要目的
 時間為一個半至二小時的多變化訓練內容
 每次小朋友練完了都滿頭大汗
 但很開心的回家
 其中,只有一位年紀約5年級的小朋友一直悶悶不樂.
 
 沒多久,該小孩的父親帶著她私下找我談
 他說:她一直無法打入12歲組的個人單打決賽內
 所以對網球已漸漸失去信念了
 希望我能對她加強訓練.
 
 此後, 我特別利用週六和週日早上半天的時間幫她做特訓
 而她也很吃苦
 (她的爸爸說, 他從沒見過她如此認真且無怨言的接受各式嚴苛的訓練).
 又過了沒多久
 她再次參加比賽
 而該次她終於首次打入決賽賽程
 雖止於前八強
 但卻讓她們一家人,甚至是該網球場(俱樂部)的人都雀躍不已!
 
 此後
 由於我無暇兼顧而放棄那邊的訓練任務
 但是
 我卻常見那女孩在球場上揮舞著原本已打算要拋棄的球拍!
 
 我寫這段話的用意並不是要彰顯我的事蹟
 我主要是想說:
 大人的想法, 是否能代表小孩內心的渴望?
 大人是否有權利決定小孩的一生?
 大人所認為〔應該〕的快樂源頭
 是否也是小孩所認同的快樂源頭?
 我們可曾認真的, 仔細的,
 傾聽過一個又一個天真無邪小孩的內心聲音?
 一個人的想法, 是否能代表所有人的想法?
 我覺得....〔因材施教〕這句話在運動訓練上是相當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