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11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敏捷性是獨立的基本運動能力嗎?
發言 : scwang 時間 : 03/08/26(17:45:04) From : 140.123.226.98 分類 : 運動體能
運動生理週訊(第76期)

敏捷性是獨立的基本運動能力嗎?(November.03.2000)

王順正

  敏捷性(agility) 是身體迅速移動位置和快速改變方向的能力。通常,身體快速改變方向必定包含起動、停止、轉身、再起動等動作,因此,構成敏捷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應該包含肌力、反應時間、瞬發力、動作速度、特殊動作協調性等,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敏捷性能力與肌力、反應時間、瞬發力、速度、以及協調性皆有顯著的關連。似乎評量一個人的肌力、反應時間、瞬發力、速度、以及協調性等基本運動能力,即可獲得敏捷性優劣的評量。

  一般來說,反應時間代表人體由刺激到開始產生動作的能力;瞬發力代表人體開始產生動作到最大動作(或最大速度)的時間快慢(單位時間的動作快慢);速度代表人體所能維持的最大活動快慢;協調性代表人體在非最大運動狀態下,身體各部位的各方向移動能力;敏捷性則代表人體在最大(或接近最大)運動狀態下,人體的各方向移動能力。由字面上的意義來看,人體的敏捷性似乎有別於其他基本運動能力。

  透過評量敏捷性的測驗方法來看。早在1955年美國艾森豪總統成立「青年體能總統委員會(President's Cuncil on Youth Fitness) 」,並於1958年提出美國青年體能測驗(AAHPER Youth Fitness Test) 即將敏捷性列為測驗項目之一。此外,包括特定距離(15呎、30呎、60呎、10公尺等)折返跑 (Shuttle Run)測驗、Illinois敏捷性測驗(S形跑步測驗)、來回奔跑測驗(Right-Boomerang Run)、8字跑測驗(Dodging Run)與LSU敏捷障礙跑測驗(LSU Agility Obstacle Course)(張至滿,1991)、側併步測驗(Side step test)、Burpee測驗(蹲距伸腿測驗)、跳四象測驗(彭鈺人,1993)等。由這些長久以來發展出來的敏捷性測驗方法來看,敏捷性能力確實有其特殊性存在。

  透過基本運動能力的要素來看。Corbin與Lindsey(1994) 認為運動技術體適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包含平衡、協調、反應時間、敏捷、瞬發力與速度等六項;Maud與Foster(1995)指出人體運動能力包括反應時間、平衡、速度、敏捷與協調等五項;Morrow等人(1995)指出人體運動表現的主要次項目(primary subdomain of human performance) ,包括肌力、速度、敏捷、無氧動力(瞬發力)、柔軟度、平衡與肌肉運動知覺(kinesthetic perception)等七項。Gallahue(1997)指出體適能的競技要素,包含平衡、協調、敏捷、速度、瞬發力等五項。以往有關身體運動能力的相關資料,大部份皆將敏捷性能力,設定為人體的基本運動能力之一。然而,田麥久(1998)出版的「論運動訓練計畫」一書中卻指出,人體運動競技的能力,包括耐力素質、速度素質、力量素質、柔軟度素質、協調性素質、運動技能素質、戰術素質、心理素質、以及運動智能素質等,似乎沒有將敏捷性素質歸類為運動競技能力素質之範疇。敏捷性是否為運動競技能力要素之一,仍然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Wojtys等人(1996)的研究發現,6週、每週3次的敏捷性訓練,可以顯著提昇下肢神經肌的反應能力,但是,相同訓練時間的下肢等速(isokinetic)肌力訓練與等張(isotonic)肌力訓練,卻無法增進下肢神經肌的反應能力。Wojtys等人的研究結果指出,肌力訓練並無法取代敏捷性訓練的效果。事實上,運動訓練科學的發展,已經確認器械式的等速與等張肌力訓練效果不易提升神經性的肌力效益,透過動力式(或增強式,plyometrics) 的肌力訓練比較能夠提升肌肉的爆發力。「敏捷性的運動訓練有效」與「敏捷性能力是獨立的基本運動能力」間確實有所不同,Wojtys等人的研究結果並不能作為敏捷性能力獨立性的直接證據,但是要否認敏捷性能力的獨立性卻也相對的更為困難。

  儘管,不是全部的資料皆確認敏捷性在人體運動能力上的獨立地位,但是人體的敏捷性能力,確實是不能忽略的人體基本運動能力之一。


參考資料

田麥久(1998):論運動訓練計畫,52-53頁,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台北市。
張至滿(1991):體育測驗與評價,108-109頁,水牛出版社,台北市。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198-218頁,師大書苑,台北市。
Corbin,C.B., & Lindsey,R. (1994). 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 – with Laboratories. Brown & Benchmark.
Gallahue,DL(1997,許義雄譯),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國立編譯館主譯,麥格羅.希爾印行,台北市。
Maud,P.J., & Foster,C. (1995). Physiological Assessment of Human Fitness. Human Kinetics.
Morrow,J.R., Jackson,A.W., Disch,J.G., & Mood,D.P. (1995).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Human Performance. Human Kinetics.
Wojtys,E.M., Huston,L.J., Taylor,P.D., & Bastian,S.D. (1996).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in isokinetic, isotonic, and agility training programs. Abstract.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4(2):187-192.

建議閱讀:運動體適能--敏捷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