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38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漫談體能
發言 : normalin 時間 : 20/09/15(22:14:00) From : 49.216.31.154 分類 : 運動常識
運動生理週訊(第427期)

漫談體能(September.15.2020)

林正常

  顧名思義,體能就是身體的能力。

  體能在日本稱為「體力」,日本學者 (浦本與名取) 將「體力」分「潛體力」與「活體力」。「潛體力」指內在的身體結構及健康狀態;「活體力」包括外顯的「現在力」與「持久力 (耐力)」。大陸似乎不稱體能,而使用「體質」一詞。感覺上,大陸跟日本還比較接近。臺灣雖也有人使用體力,但容易跟閩南語的體力相互混淆,因為有些臺灣人說的體力是指身體運動的耐力。

  對於年輕人,體能就是身體運動的能力;相對的,對於年紀大的人,體能可能變成身體活動的能力。對於老人,能夠好好活動,就相當不錯了。

  學校的健康與體育課程,都曾強調過健康體能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的重要,學校在實施體能檢測時,主要的還是著重在健康體能的項目 (身體質量指數、肌耐力、柔軟度與心肺耐力等)。

  在學校裡,參加過校隊或運動俱樂部的人可能都感受到,他們一天到晚拚死拚活在操練,為了參加比賽活動,賴以克敵制勝的體能,卻都不像健康體能檢測的項目般的斯文。

  有必要釐清企求健康較需要的體能與參加運動競賽追求樂趣,必須操練的體能,前者稱為健康體能,後者稱為「競技體能 (skill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或「運動體能 (sports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前者被認為是每一位國民都需要的,後者卻是運動員專屬的。

  從純運動的角度,個人認為,人活著的每一天,都可以用「運動員成分」來標示。譬如,現在的我可能是「35%的運動員」,相形之下,在國訓中心集訓的運動選手,或許是「100%的運動員」,在養老院過活的人,可能變成3%的運動員;急診室奄奄一息的人,可能是1%不到的運動員。

  資訊發達的多元社會,一個70歲的老人,練就一身的肌肉,比20歲的大學生,孔武有力,直播秀肌肉有錯嗎?有鍛鍊的老人,成為75%的運動員,當然無妨,誰能說不行?

  從運動員功能或成分的角度來形容一個人,不免會有爭議,但個人覺得這樣子分的問題不大。我的出發點,希望大家有多一點運動員的成分。

  體能的改善,是運動訓練的效果之一。或反過來說,改善體能,是運動的目的之一,原本很喘才能完成的工作,變成輕鬆愉快,就是體能改善的結果。不管是健康體能,抑或是運動體能,應該是多多益善。

  談體能,當然不能忽略「體適能」。早期,教育部體育司召集不同部會的人員,包括公衛領域的人員,有意推廣全臺學生的「體適能」。一些不是體育人,對於「體適能」三個字,很納悶。為什麼要加「適」呢?難道大家習慣使用很久的「體能」有何不「適」嗎?

  在我讀大學時,記得「體適能」首度出現在江良規教授所編著的「體育學原理新論」(臺灣商務印書館)。江良規教授留學德國,英文也相當不錯,將「體適能」的新概念,引介於書中。「體適能」的英文是「physical fitness」,強調體適能的需要程度因人 (如工作需求) 而異。

  當初使用「fit」這個字,多少受達爾文「適者生存」的影響,它是適應的能力。記得「體育學原理新論」這本書中,除體適能之外,還有知識適能、社會適能、心理適能等等。教育的力量讓這原本大家都不習慣使用的名詞通俗化,大家都不再疑惑,不再覺得「體適能」有何不適。

  職是之故,包括本文的標題,似乎該改成「漫談體適能」,同樣的,「體能」改成「體適能」,「健康體能」改成「健康體適能」,比較符合體育教育的政策。只是,我也一直覺得體育與運動人應該有自己的堅持與想法,應該多少強調「運動員特質」或「運動員成分」的重要性,不必太斯文。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