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2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運動訓練的模糊與渾沌
發言 : scwang 時間 : 02/11/04(01:05:40) From : 61.57.208.44 分類 : 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32期)

運動訓練的模糊與渾沌(November.19.1999)

王順正

  「如何運動訓練的效果最好?」一直是運動科學研究者朝夕努力的目標,也是每一位運動參與者,希望確實瞭解的運動知識與概念。「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心肺功能訓練建議,「超負荷、漸增負荷與特殊性」的肌力訓練原則,「靜態伸展」的柔軟度訓練方法……等。最近二、三十年來的運動科學研究與發展,不斷的充實與改進運動訓練的方法與步驟,使得運動的訓練更科學、效率更高,運動的表現更進步。

  相反的,大部分的體育從業人員也都知道,對於運動的表現來說,增加訓練的強度與訓練量,並不會得到完全正比的訓練效果;兩個相同能力的運動員,採用相同的訓練計畫進行訓練,也不會得到相同的訓練成效。否則,依據歷屆奧運冠軍的訓練計畫進行訓練,我們的奧運金牌也不會至今都拿不到;其實,這也是奧運金牌之所以那麼珍貴的主要原因。此外,也有研究報告顯示,透過靜態的「心智訓練(motor learning)」課程,也能夠獲得有效的運動訓練效果。似乎「體育運動的訓練,並不是苦練就會有收穫,也不一定要苦練才有收穫」。人體運動訓練的科學,確實具備「刺激→反應」的科學邏輯,但是,需要考量的刺激因素,實在是多到讓教練與運動參與者皆無法完全掌握。事實上,身為體育從業人員,筆者雖然一直不斷的提醒自己與學生,運動訓練的好處與優點,但是,「苦練不一定有收穫」,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當現代的運動科學研究,將人體運動的教育與科學,盡可能的拆卸成一些很小的領域 (生理學、營養學、生物力學、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哲學、史學等) 後,運動教練與實際參與運動者,卻必須在實際的運動訓練與參與休閒活動時,將它們全部組裝起來。因為,人體的運動訓練與參與運動的過程,並沒有必然的反應,反而充滿偶然與不確定性。運動訓練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藝術的展現。一位自我要求極高的運動參與者,指導者就必須不時提醒他休息與調整;經常利用各種藉口放棄練習與運動訓練的運動參與者,則需要不時的鞭策與鼓勵;對這些人來說,訓練計畫或運動處方,似乎只是僅供參考的「菜單」,實際去瞭解運動訓練與參與的過程,才是訓練是否有效的基礎。

  每一位運動生理學研究者也都知道,運動訓練(刺激)後的生理效果(反應),並無法完全與運動表現的增進劃上等號。對於一般運動參與者而言,人體生理機能的增進與平衡,顯然比運動表現的進步還重要,但是,對於運動員來說,運動表現的進步要求,卻又比起身體機能的強化重要許多。而且,到底是運動生理機能的強化比較重要?或者是人體生理機能的整體展現(運動表現)較為重要?還在不斷的探討與評價中。根據研究顯示,過度激烈的運動後,易造成遲發性的肌肉酸痛(DOMS)、人體免疫系統的機能減退、身體的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等,甚至會形成過度運動症候群(overtraining syndrome) 。但是,馬拉松比賽、超級馬拉松競賽、鐵人三項比賽……等,超乎人體能力極限的運動項目,為什麼卻又能吸引那麼多的人參與呢?事實上,對於某些人來說,運動的價值已經超乎身體健康的訴求,成為人類精神展現與心理寄託的一部份。

  有關模糊(fuzzy)與渾沌(chaos)的相關研究,似乎是解決運動訓練不確定因素的有效方法。模糊(fuzzy) 理論是積極承認模糊的存在,而將其嚴密討論的數學理論。主要功能在解決不精確事件的量化處理問題,使得人的主觀思想與模糊概念,得以進行定量的研究分析。其實,不同運動訓練方法的效果評估,並不是「有效」或「無效」的對錯邏輯問題,反而是介於「對」到「錯」之間的模糊課題。例如高強度的重量訓練,雖然是訓練肌肉力量與爆發力的主要訓練方式,但是,所有的運動生理學專家都無法否認,它在肌肉耐力方面也有少許的訓練效果。事實上,眾多運動訓練的方法 (重量訓練、間歇訓練、反覆訓練、耐力訓練……等) 被提出與採用的同時,儘管皆以特定的身體機能為主,但是,不可否認的,它們都是全面性的身體能力訓練,只是主要的訓練目標不同。因此,當一份個人的運動訓練計畫被設計出來以後,或許透過模糊數學的簡單分析與評量,反而可以獲得最真實的身體訓練效果評價。

  渾沌理論則是指打破各門學科的界限,由整體去考量新規範的科學方法,是扭轉科學簡化現象的新研究方向。由更多、更複雜的因素中找出新的秩序與規範,似乎更能獲得完整的科學資訊。如果,運動訓練的效果,能夠完整的由更多的訓練條件下同時進行考量,而不是純粹以很小的運動科學領域或假設去評量,那麼影響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反而比較容易獲得釐清。例如運動員顛峰狀態的調整,並沒有一位運動員或教練能夠精確的預測,但是,透過有計劃的體能訓練、技術訓練、營養控制、心智能力訓練、生活管理、自己與對手的資訊收集與分析……等,其實能夠適當的推估顛峰狀態的時機與優劣,進而獲得更優異的運動表現。Tiger Woods (世界排名第一的高爾夫球高手)在連得 5次職業高爾夫球賽冠軍後,卻不能在台灣獲得1999Johnnei Walker菁英賽的桂冠(只得第六名),一週後,卻又以創紀錄的領先(領先第二名九桿),獲得世界杯高爾夫球賽的金牌;在台灣的失手,是技巧不足?體能不佳?擊球不夠遠?營養供應不佳?心理因素?當然都不是;其實,原因可能就是這些因素的整體配合問題。事實上,這些影響運動表現的因素,與其整體的配合狀況,一直是所有運動教練、運動員與運動參與者,需要去詳細瞭解與調整的重要課題。

  無論如何,對於優秀的專業運動教練而言,透過運動參與者身體機能與運動能力的觀察與評量,即能夠對症下藥、提供適當的訓練計畫或運動處方,進而獲得有效運動訓練效果。但是,到底誰的訓練計畫或運動處方最好?其實,可能很難找出標準的答案。事實上,積極去承認不同運動訓練方法「部分正確」的模糊,進而透過不同方向來考量與評價,從這些「渾沌」中追求「新秩序」,似乎更能獲得廣泛的認同,更符合運動訓練的事實。如果有人詢問筆者,為什麼每週要至少三天、每天運動三十分鐘?筆者可以提供相當多的理論解釋與依據,但是,還不如實際去運動、去體驗來得有意義。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

epsport-ad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