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38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學位論文的撰寫
發言 : Andes_Cheng 時間 : 10/06/27(20:56:47) From : 61.57.209.226 分類 : 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269期)

學位論文的撰寫(June.27.2010)

鄭景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前言

  當一位研究生,畢業前不免需要撰寫一本學位論文,而這一本論文往往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本萬言書。而學位論文的撰寫通常會有各校所規定的既有格式,這對於剛開始接觸研究領域的新鮮人來說,通常會是撰寫論文時首先遇到的課題。以下便以筆者自己求學過程,以及指導研究生的經驗,針對科學性論文的撰寫,提供一些簡短的分享。

  以台灣目前的學制而言,碩士班通常會有二年的求學時間,而往往會在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提出「研究計畫口試」,二年級的第二個學期提出「論文學位口試」。二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其間需要學習如何搜尋、閱讀與整理國內外文獻、邏輯思考的學習、實驗儀器的操作、研究方向的擬定、統計方法的使用與電腦操作,以及最後的論文寫作。說實在的,二年的時間,真要培養一位優秀的研究人才,是稍嫌不足的。也因此,有志於研究工作者,可以朝博士班挺進。而到了博士班,求學的時間從三至七年不等。於此期間,往往是「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研究生便要開始學習如何進行獨立研究。事實上,做學問的工作,關鍵點還是在自己,指導教授永遠都只是協助者。

研究計畫的撰寫

  研究計畫,通常被稱為論文前三章,亦即包括緒論、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有些學校是指前兩章,亦即將第一章的緒論與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合而為一章,這種格式比較像是期刊論文的格式,目的也是希望在論文完成之後,稍做修改便可直接投稿至期刊。

  第一章「緒論」的內容,大致上包括前言或問題背景、研究問題、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範圍與限制以及名詞操作性定義。

  「前言或問題背景」,通常是研究生學習邏輯思考的重要部分。此節的內容,必須要能說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該研究的議題是在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問題。也就是說,這個部分必須要說出個道理來,不論是在學術上或是應用上,該研究主題都是值得探討的議題。而這個部分,不能像第二章一樣,長篇大論,必須精簡且具吸引力,也因此,這個部分的撰寫工作通常會比較棘手。筆者通常會建議研究生,在研究方向大致上確定後,先撰寫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再回頭撰寫這個部分。因為,在相關文獻整理完之後,通常會有比較明確的方向,也會有較多根據多篇研究而整理出來的句子。也就是說,第二章的文獻探討,可能會逐篇地撰寫其研究結果,但是在前言或問題背景中,可能會是一句話或一個論點中,有許多篇的研究文獻予以支持。當然,這一節也考驗著研究生的文筆。

  在前言或問題背景撰寫完之後,通常會接著「研究問題」、「研究目的」與「研究的重要性」。以上三節都可在第一節的前言或問題背景中,找到相應的內容。也就是說,在第一節裡,必定會推導出研究的問題是什麼,而在該節的最後一段通常也會推導出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探討什麼。當然,在第一節中,也可能會提到本研究議題,在學術上或應用上的重要性。一般來說,這三節會建議以條列式的方式呈現,會比較清楚。

  在「研究範圍與限制」方面,通常是在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疇為何,例如受試對象、特殊的器材設備等,也就是本研究在從事實驗時,可以控制非自變項的因子到什麼程度。而在研究的限制上,則是在說明本研究可能有哪些無法控制的變項,可能會影響到本研究的結果,但是在實際實驗進行時,會如何盡可能地將其影響降至最低。

  在「名詞操作性定義」方面,筆者常看到許多研究生都在做「名詞解釋」的工作。這個部分應該只是在說明本研究的自變項(刺激)與依變項(反應)為何,該如何操作與控制,以及是否使用了特殊的儀器做介入,亦即本研究所給予的刺激與反應各是什麼,如何量化與定義它們,並不是長篇大論地解釋論文中出現的所有專有名詞。

  第二章「文獻探討」,則是依據所蒐集的文獻,進行整理。可以說是,前言或問題背景的延伸,亦即把第一章前言或問題背景的部分,寫得更詳細一點。有些研究生會把所閱讀的文獻,以一段一段的方式呈現,逐篇地描述受試對象、研究方法、結果與結論,但這種方式,往往會讓文章感到雜亂無章。筆者通常會建議研究生把「同性質」或「同類型」的文獻,依據本研究所欲探討的變項,整理成表格,其格式可參考綜評性文章 (review paper) 的寫法。事實上,第二章的內容有點像是綜評性文章,各節的內容最好能針對本研究的自變項與依變項做分節描述。對於這個部分,筆者會建議研究生在撰寫時,多跟指導教授溝通與討教,會讓各節次更具邏輯性。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受試對象、實驗設計、實驗日期、實驗地點、實驗流程、實驗方法與步驟、資料分析與處理。這一章可以說比較制式化,也可以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寫照。除了實驗的流程要與指導教授討教與確認之外,其他的部分,只要參考先前學長姐的論文,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畢竟在同一指導教授的指導下,所使用的研究儀器或分析方法,除非有新的儀器或方法,大致上應該都不會差太遠。不過,這一章節也顯示了,研究生在提出研究計畫之前,從指導教授身上學到了多少儀器操作與分析的能力。

  在第三章的研究方法部分,對於研究生而言,筆者建議可以多加一節「預試實驗或前導實驗 (pilot study) 」的資料與描述。也就是說,在提出研究計畫之前,最好能先找幾位受試者進行實驗的預試。預試的目的,除了可瞭解本研究最後可能的結果趨勢之外,也可以讓口試委員們瞭解,你對於本研究相關儀器的操作與執行,以及統計處理是可以勝任的。而預試最大的目的,主要是提供研究設計與方向上的修正依據,另一方面,也可以讓研究生瞭解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還有哪些細節是自己沒有注意到的,在正式實驗的時候,便可有所準備,也可以提升本研究論文的可信度。

學位論文的後兩章

  在研究計畫撰寫與口試完之後,緊接著便是正式實驗的進行。在此期間可能會碰到許多實驗上的問題,包括受試者的招募、實驗儀器的狀況,以及其他不可預知的問題,例如停電、受試者發生車禍意外等等。筆者常會告誡學生:「實驗前的準備一定要充足,但是,即便是準備完善,也往往會有不可預知的問題發生;而整個實驗做完都沒有問題的話,這個實驗一定有問題」。這個部分考驗著研究生的耐心以及處理事情的能力,碰到問題的時候,建議可以自己試著處理,或是尋求學長姐的協助,最後再找指導教授討論。基本上,最差的情況,應該只是「實驗重做」而已,但是,這對於受試者而言,會是很不好的經歷,同時也是在消費受試者,而有些時候,例如長期介入的實驗時,可能就沒有重做實驗的可能,因此,應盡可能地避免。

  在實驗結束之後,首先面臨的是「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如果已經做過預試實驗的話,這個部分應該便不是問題。資料的分析除了與指導教授學習,如何整理數據與分析之外,學長姐也是很好的請教對象。而統計部分,除了與指導教授學習之外,事實上,筆者認為研究生應向校內外的專家先請教,例如統計學老師、學長姐等,而後再找指導教授討論。畢竟統計學涵蓋的範圍很廣,同時,坊間也有許多相關的統計操作書籍,例如SPSS或SAS等,指導教授在研究指導之餘,很可能無法從頭教起。不過,就筆者而言,通常會要求研究生跑完統計之後,把原始資料寄一份給我,以便進行核對的工作。

  在實驗資料處理完之後,便可開始第四章與第五章的撰寫工作。第四章為「結果」,不僅要詳細描述具顯著差異的研究變項之外,對於無顯著差異的變項,也應該要逐一說明清楚,也就是講清楚,說明白。筆者建議在撰寫此部分時,可依據依變項來分節描述,當然,有表有圖會比單純的文字敘述清楚。但是,也要注意,若是做出來的圖或表,複雜難懂,無法一目了然的話,倒不如不要做。

  在結果的文字陳述方面,建議可參考先前學長姐的論文,通常會有既定的描述文法,例如在○○○方面,△△與□□,均顯著高於◇◇ (p < .05) 。以此例子來說,最好不要寫成「在○○○方面,△△及□□,與◇◇具顯著差異 (p < .05) 」,這種描述方法,無法釐清彼此之間的大小或高低關係,不容易讓人一目了然。

  第五章通常是「討論與結論」。此章的內容,最重要的是,必須先釐清自己的研究結果發現了什麼事情。在正式實驗完成後,筆者通常會要求研究生,在第四章結果寫完後,便要找我討論,以針對所獲得結果作判讀,也會比較容易下筆撰寫第五章的部分。待釐清了本篇研究結果的意義之後,討論的撰寫仍建議能依據依變項來撰寫,一方面可以與結果及前言互相呼應,另一方面,也讓讀者比較清楚所欲探討的方向。

  而「討論」的撰寫方向上,必須與先前的文獻比較,特別是第二章所使用的文獻,若是與先前研究結果相同時,代表什麼意思,而與先前研究結果不同時,又是代表什麼意思,而結果不同的原因是什麼,在說明其下可能的原因時,研究生可能需要再度進行文獻的搜尋與閱讀,以便讓所提出的原因,是奠基於先前的文獻上。討論的手法,有各門各派,但最終就是能自圓其說,把整個故事合理地說完。這個部分,當然也考驗著研究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指導教授與學長姐在此階段,便更顯重要。三步五時找指導教授談談,應該會獲得許多啟發。

  而在最後的「結論」方面,筆者常看到研究生是直接列出本研究的結果,必須謹記「結果不等於結論」。研究所使用的變項,一定有其代表的意義,而結論便是經過一長串地討論其意義後,所獲得的論點,可能是一、二句話或是一段話便說完了,而不是再次說明那個變項跟那個變項有顯著差異等等。

  最後的學位論文,除了增加了第四章的結果與第五章的討論與結論之外,還必須根據先前研究計畫口試時,各口試委員所提供的建議逐一修改,但修改的最終裁量權,還是在指導教授身上,畢竟指導教授才是最瞭解該論文的委員。

學位論文的前篇與後篇

  學位論文的「前篇」,通常包括了中/英文摘要、致謝(謝誌)、目次、表次與圖次,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口試委員簽名頁,代表本論文業已通過專家學者的審查。「中/英文摘要」,既然是摘要,通常建議能以一頁為限,不需要長篇大論,要讓讀者很輕易地瞭解本篇研究的概況即可。科學性的論文摘要,通常會包括目的、方法、結果與結論,一般也會要求以一段式的方式呈現。研究生剛開始在寫摘要時,常常會煩惱該如何縮減,好像每件事都很重要,不說清楚不行。就筆者的經驗而言,初學者常犯的二個問題,其一是方法寫得太詳盡,佔了大半篇幅,另一是在結果的呈現上,想把本篇研究所有的結果都列入摘要中。事實上,方法的部分,只需將實驗設計說明清楚即可,例如使用了多少位受試者、如何分組或分實驗處理、使用了什麼儀器或方法進行檢測、蒐集了什麼數據與變項、統計的方法等。而在結果部分,只要繞著結論部分說明即可,也就是說,所列出的結果,可茲證明結論的論點即可。而最前面的目的以及最後的結論,通常只各需一至二句話即可。

  在「英文摘要」部分,通常只要求達意、無錯別字、文法正確即可。就筆者的經驗而言,通常會建議研究生先寫英文摘要,再寫中文摘要。原因無他,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而中文從小學到大,所認識的詞彙比英文強太多了。所以,先寫好英文摘要,再進行英翻中的工作,可能會比中翻英輕鬆許多。

  「目次、表次與圖次」,最重要的只是要注意前後文是否對應即可,亦即標題是否相同、頁碼是否正確,以及排版是否得宜等。常看到的問題是,在「…」之後的數字,歪七扭八的,排版一團亂。在這裡特別建議以「插入表格」的方式,來進行排版工作,速度與工整度都會向上提昇。

  「致謝(謝誌)」的部分,通常都是最後階段的工作,指導教授往往是在印製完成之後,方才看到的。所以研究生可就要自行做好錯別字校閱的工作,免得整篇論文,最大的敗筆,竟出現在致謝詞中。筆者便曾經看過類似的情形,整篇論文都寫得很通暢,且無錯別字,但在致謝詞中,卻是錯字百出,大大減損了該論文的價值,這還倒不如不要放的好。筆者甚至還看過火星文、注音文等網路文學創作,這在正規的學術殿堂上,是很難以理解的。

  在學位論文「後篇」的部分,通常是參考文獻以及附錄。關於「參考文獻」的寫作規定,各校應該都會有既有的參考格式,而在台灣的運動科學界裡,通常會以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的撰寫格式為主。而相關的格式規定,研究生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例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的網站。筆者認為在這一部份中,雖然有許多的「繁文縟節」,但是,這一部份正也說明了一位研究生,在為學的態度上,是否謹慎與嚴謹。以指導教授的角度而言,在修訂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時,若是都在修改這些格式的問題,那麼對於研究主體的部分,所花的時間便會相對地減少,也就無法更深一層地修訂內文。因此,對於內文與文末參考文獻的格式問題,應該是身為研究生最基本的責任,也應該由研究生自行學習,在自行核對無誤後,方才交給指導教授進行修改工作。而核對的工作也可請學長姐、同學或學弟妹們一起協助。畢竟這些規定是死的,讓指導教授有多餘的時間針對研究的主題,多加著墨,提高論文的價值。

  在「附錄」的部分,其內容通常比較沒有制式化,但一般會有受試者須知、受試者同意書、健康情況調查表、實驗記錄表、實驗的原始數據、次要的實驗數據資料等等,前四項通常會有既定格式,可參考先前學長姐的論文,應該很容易「依樣畫葫蘆」。

結語

  一本學位論文的產生,勢必須要花費一定的心力與時間。從撰寫、修改與定稿,研究生往往會有一定的挫折感。但是,一輩子就這麼一本碩/博士論文,一旦定稿上繳學校後,便永遠記錄下來了。每位指導教授,除了教學與研究工作之外,通常都還會有許多外務,例如校內外的行政工作,而每位指導教授在同一時間內,通常也不會只有一名研究生,那麼,被指導教授退件的次數越多,表示你的指導教授真的很認真在指導你,應該要感到很幸福了,而不是指導教授和你過不去。以筆者的經驗而言,一本研究計畫或學位論文的修改次數,在5至10次以內,都還算是很正常的情況,而在學位論文口試結束後,大概還會需要約一個月的時間,才可能完成畢業手續。口試結束後,除了依據各委員的意見修改以及指導教授的最後確認之外,還有精裝本的封面製作(約需要一週)、上傳學位論文檔案至學校圖書館或國家圖書館(約需3至5天)、離校手續的辦理(通常也需要一週的時間)等工作。

  說了這麼多,總歸一句話,三步五時黏著你的指導教授,就對了。不管你的指導教授是什麼風格,也要好好地學會相處之道,而指導教授與研究生的關係,應該就好像古代的師徒關係一樣親密才是。最後,希望本文的撰寫,可以提供研究生在初入學術道路上的參考依據,更期待各界的學術先進,對於本文不足之處,提供更多的寶貴意見,以增進國內年輕研究者的學術能量。

 共有 2 回應

回應 : 1 ideal_valentine時間 : 2010/6/28 下午 07:41:55 From : 180.219.19.125

感謝分享。


回應 : 2 wen時間 : 2010/7/1 上午 08:01:12 From : 116.59.16.30

昨天剛剛拿到畢業證書
回想論文的撰寫與離校的手續
可真是一場噩夢
所以看到鄭老師寫的這篇週訊
真是心有戚戚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

epsport-ad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