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37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研究所我該如何讀下去
發言 : normalin 時間 : 07/03/21(09:04:25) From : 140.123.226.99 分類 : 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238期)

研究所我該如何讀下去(March.21.2007)

林正常

normalin

  我教學生涯三十幾年,過去一直沒有人跟我反應過不知道要如何著手看書(文章),或不知道究竟要看哪一本書(文章)。最近發現有一些碩一的研究生在苦惱,不知道如何著手讀下去。通常這些人,大多是過去書讀得不多,如花很多時間從事術科訓練的人,或大學時候不是學體育的人。

  一個研究生,通常是經過考試才可以入學就讀,理論上,能入學的人,都有一定的學科水準。通常,研究生在碩一下學期,就會有指導教授的派定。理論上,有了指導教授,要讀什麼東西,應該比較明確。顯然的,要涉獵的東西應該是指導教授相關的領域。一般上,一位指導教授,他指導畢業的研究生的研究路線不會相差太多,新進研究生應該不難就該方向找東西閱讀。

  理論上雖然如此,實際上,卻仍然還有一些不知如何讀書的人。不知道究竟要讀什麼的人,還是時而有之。

  指導教授有了之後,指導教授都有一定的學術領域,閱讀範圍事實上已經相當的縮小了。譬如,找到我的人,應該是運動生理學或體能相關的領域。

  運動生理學或體能相關領域的研究生,應該首先複習運動生理學大學部的教科書,同時,熟識所有在運動生理學教科書中的專有名詞。書要能仔細熟讀,一遍又一遍地讀同一本書,體會必不會相同,每一次都應該會有深一層的體會與認識。當然,如果有另一版本,熟讀兩種不同版本的書也不錯。如果有適當的中文雜誌,看看文章,應該也不錯。因為將來還是要寫文章,做類似的研究的。研究生一兩個學期後,需要再縮小範圍。

  以運動生理學為例,需要在體能評估、體能訓練、體適能與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環境生理、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等等作一些選擇。範圍大幅縮小之後,要涉獵的東西應該更加明確了。

  再以運動生理學為例,我覺得有一本書,對還沒確定研究方向的人相當有幫助。這本書就是「運動科學與訓練」。這一本書,包括了數十個介在運動生理、運動訓練與運動醫學相關的議題。一章一章閱讀了之後,不難找到一個可以再深入探討的方向。

  當然,一些綜評性文章為主的雜誌,如「中華體育」或「大專體育雙月刊」的文章,對新進研究生的「探路行動」也相當有幫助。這些回顧性質的文章,通常也可以幫助新進研究生,啟發閱讀的興趣,繼而找到靈感。

  一旦縮小範圍之後,研究生就可以開始使用電腦,使用關鍵詞找相關的資料。電腦檢索之後,就是閱讀資料或文獻,找研究的題材,準備做研究收集資料。

  在上述的過程中,事實上,研究生也經歷了修課與上課,修課與上課中,不同老師給了研究生不一樣的啟發,再加上自行閱讀後的心得,研究生應該可以獲 得一些研究上的靈感,自然而然的能夠訂出研究的題目。

  研究生在訂題目時,可能會有舉棋不定的憂慮。事實上,研究生可以多跟指導教授請益,將自己不同的構想提出來,聽聽指導教授的意見,由指導教授來幫忙做建議,也可以跟學長、同學多聊一些功課的事,不要一下課,大家就鳥獸散。

  綜合以上的過程,不外乎多閱讀,逐漸縮小範圍。研究生在做閱讀的時候,應該多用腦筋思考。讀過的東西,都應該要有一些體會與認識。不要讀得多,卻還如船過水無痕,一點都不留痕跡,白讀一場,浪費時間。

  說到閱讀,外文能力當然是非常重要的。英文好的人,能夠接觸到國外的新東西。語文不好的人,讀研究所可以說是寸步難行,只能在少許資料堆當中打轉。說明白一點,語文不好的人,要進修,可以說是困難重重。

  因此呼籲,在上大學的日子裡,應該早做準備,開始補外語,通常是英語。補兩三年之後,讀研究所大致上起碼可以應付,看得懂簡單的外文資料。

  撇開語文不談,在選擇方向時,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了,可能無法做出決定。一些研究生,可能覺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換題目,抓不定主意。

  抓不定主意,當然,除跟自己的能力有關係外,企圖心也相當地關鍵。研究生作碩士論文而後畢業,通常是需要吃一些苦頭的,需要費一番功夫的。不吃苦頭,不費功夫,根本無法完成研究。研究生須知道,不可能輕輕鬆鬆的就能畢業,取得學位的。(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小五

  林老師說到這點我覺得非常能夠體會,今天上了門研究所開的運動與健康研究的課,老師要求每個人先從找一篇期刊開始,看懂這篇期刊後,從裡面找自己想研究的方向,然後慢慢地擬出研究架構,大綱擬定後,每個禮拜就針對每個章節來詳細對同學們講述及討論,集思廣益,累積同學們與老師的看法和意見來修自己的文章,而文章可以是綜論性的,或者想自己做一篇原創性的實驗研究皆可。

  上禮拜有個同學對運動與老化有興趣,找了篇美國家庭醫師對老年人運動處方建議的相關期刊,老師要求他第二個禮拜來跟同學介紹老化的定義,即與運動、體能的相關文獻探討,那位同學也許對英文有障礙 (如果那位同學有看到,很抱歉,不是在批評你喔~),所以沒找什麼期刊,反而去圖書館借了本天下文化出版的"老化的秘密"之類的大眾書,把裡面寫的老化論點放入這禮拜要報告的討論中,很明顯的,學術性的研究討論不太能使用這些給一般大眾看的較口語化、生活化的書,書中既沒有理論出處和參考文獻,也沒有根據,只引用了某某人說...之類的話,學術性的文章,應該要引用學術性的期刊作為參考,甚至要求嚴格一點,就要找"同儕評論 (peer review)"的文獻,更有說服力和學術價值,但通常這些文獻都是英文,要在短短一兩個禮拜內深入了解其內容,對英文有障礙的人,真的需要花相對更多的時間。但我的想法是,寧願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而不是對他有恐懼而不去碰它,反之去尋找比較容易理解卻沒有學術根據的文獻,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會有些天馬行空而不知所云,像今天那位同學就是如此。

  現在網路資訊發達,要了解一個學術觀念有時候可以用一些小撇步,例如文章中出現了個"hyperventilation",不知道什麼意思,在PubMed key了關鍵字進去又跑出一大堆文章不知道如何取捨,這時候我常用的方法是上google,先從繁體中文搜尋,看有沒有合乎我需要的解釋,運氣好時也許會有中文文獻 (有審合並發表過的),但若沒有,有些沒有根據的網頁或連結,都去點來看,也可以拼出個大概的意思,但此時要特別注意那些沒有根據的解釋是否有誤導,這還得需要回到學術期刊或是教科書中去尋求,但之前的那些動作,可以幫助一個入門者先對要找的東西有個概略性的了解,這個方法個人覺得還蠻好用的,繁體中文網頁點完了,還可以擴大搜尋所有網頁,此時會發現,哇~ 英文網頁的資源更多更豐富,甚至有的還有動畫幫助你了解呢!但是那些東西僅有幫你去理解某些觀念,要引用在自己寫的文章上,是不可行的,除非它是具有公信力例如美國心臟協會、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等等,雖然沒有像期刊論文那樣有嚴格審查過,但至少是個可參考的數據,但那些動畫或網站,要引用則需再做判斷。

  說來說去,其實重點還是得突破英文閱讀這一關,記得我大一第一次看原文書,雖然看的懂,可是實在是慢,通常教科書一頁文字就要看上半天,每次考試又是好幾個章節,要全部看完根本不可能,痛苦至極,但沒有辦法,考試還是得考,所以就先去找中文資料,大致懂一些後再回去看英文教科書,此時會比較容易做聯想,也比較能夠理解教科書上要表達的意思了。閱讀速度可以不必補習就能進步,關鍵在於每天都要看,看久了就知道重點在哪裡,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翻,找尋關鍵字句即可。通常一篇期刊看第一遍都不是很懂,就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五遍以上,重複閱讀有助於加快理解速度,剛開始都會很辛苦,但久了也就習慣了,畢竟這些都是過程,到了大四,我看原文書的速度不知不覺中就變快了,當然對於某些英文能力好的同學來說還是慢,但至少不再去怕它,也比較容易理解文章欲表達的意思。

  現在,我看一篇陌生的期刊,有時還是會用我所說的小撇步,耐心地在google上一頁頁點,或者將它的reference全部找出來,看看每篇reference的摘要,去思考作者用什麼角度來寫這篇文章,引用的資料又是從哪個角度來研究,看多了自己就會有較廣闊的觀點,而不是在一兩篇文章中鑽牛角尖,想不出個所以然了。

  最後,還是得靠勤奮閱讀來提升思考和語文能力,現在的研究生,每天花時間在閱讀文獻上的時間,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少之又少,除非面臨要上台報告或交某項作業,每天養成多看一些文獻的習慣,對於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和思考方向絕對會有幫助的,剛開始不知道怎麼找適合自己的文獻,亂槍打鳥也沒有關係,文獻找多了自然會有個範圍,且範圍會漸漸縮小,久了自然就會有方向,要是閉門造車,只focus在一兩篇文章上,那麼也許別人在想什麼,別人用什麼方法來做,這些永遠都想不到,連別人在做什麼都不知道,更何況說要創新。

  Anyway...,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每天多看一段文字,就比別人多累積一些東西,慢慢地也會積沙成塔,這些感想希望能提供大家一些參考。

小敏

  我也提出一些心得吧∼我大學是專項技能的學生(就讀非∼常偏重於技能成績的那所學校),運氣好,進了研究所之後,確實也讓我吃足了好些苦頭。不過,只要秉持下列幾點原則,終能順利完成研究所學業!

  最近很流行四不一沒有的四加一理論。那∼我就來個〔四要一不要〕好了:
1.要有不眠不休為任何你想的到的問題尋求解答之精神。
2.要具有不懼權威,勇於和教授,老師、同學們,甚至是學弟妹們討論事實真象的勇氣與膽識。
3.要於長期的討論中,培養自己獨特見解能力的作法。
4.要練就〔黏功〕,不怕〔挨批〕,還要〔臉皮厚〕,有心的為你的受困思路找通路。
5.不要偷懶,要勤能補拙,利用各種翻譯工具協助你解讀外語,並將你的解答向專業人士請益。


Andes_Cheng

  我覺得老師提的這個議題很棒喔!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作一些回應。

  在國內各校競相開設體育相關研究所之後,研究生的人數確實也隨之暴增,有點像是研究所大學化。這種現象當然會是利弊互摻的,畢竟各校都會有招生上的壓力。也因為如此,我想林老師以前所碰到的學生,應該都是各體育相關科系的佼佼者,但是在目前這種研究所普及化的情形之下,勢必中等程度以上的學生,都會有機會就讀研究所,爭取碩博士的頭銜。以下也提供一些我自己以前的學習歷程供大家參考:

1.語文能力:

  語文能力在研究所的學習以及未來的道路上,佔有一定的份量,特別是英文的讀、寫、聽與說,會這樣排列,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要寫論文,就得先閱讀文獻,最後在完稿之前,還需要寫段英文摘要,所以這兩項是研究生優先要學習的。英文能力除了有助於學習之外,也有利於瞭解目前國際間學術研究的發展情形,可以獲得第一手的資料,而不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前一陣子聽到系上的老師給大學部二年級學生這樣的一個觀念,我覺得非常的好,「並不是研究生,英文就會很好,也不是只有研究生,才需要學習英文;如果大二的學生不好好學習英文,當這群人考上研究所之後,停頓二、三年的英文學習課程,英文也不會因為考取研究所之後而變好,所以如果在大三大四階段都不接觸英文的話,那麼研究所一年級新生的英文程度應該還是跟大二的時候相差不遠的」。所以英文能力的培養,其實從大學時代就可以開始了,不過,到了研究所才開始的話,也是不嫌晚的。

  在剛開始閱讀英文文獻時,對於英文能力較不好的學生來說,確實會有點讓人心灰意冷。不過,我舉個例子來說,有位學長目前在國立大學任教,他曾經說過他自己念碩士時的經驗,因為他本身算是所謂的術科生,在求學過程中,都鮮少接觸學科,當他到了碩班時,在不得不的情形下,只好硬著頭皮閱讀英文文獻,剛開始的時候,除了介系詞跟is ,are, and等字之外,其它單字他全都查了。整篇文獻,可說是密密麻麻的單字。不過,他目前也是順利從博士班畢業並取得公立大學的教職工作。所以只要有心,一定可以克服語文的問題的。

  英文畢竟不是我們的母語,即便是查了所有的單字,有時也未必能夠完全明白其中所要表達的含意,而有些時候,有些單字是一般英漢字典裡很難查得到的,不過,有些單字可以往醫學字典找找看。除了要讀熟一本中文運動生理學的書籍(我覺得林老師所寫的運動生理學那一本就是一本簡單易懂的入門書)之外,老師、學長姐跟同學都是很好的詢問對象。

  上述的部分,主要是針對專門領域的語文能力部分,而生活中的英語會話,除了聽聽ICRT等廣播電台跟看電影之外,去補習班上課也是不錯的選擇。此外,交幾個外國朋友也不錯,現在MSN都很發達了,可以在線上打英文字聊天,一方面可以練拼字,一方面也可以練英打,或者可以互通e-mail,甚至現在也有及時影像跟對談功能,也可以藉此練習英語的口說與聽力的能力。

2.專業領域:

  專業領域方面,建議最好能先找一、二本中文書或是翻譯書,把內容都看熟,至少在運動生理學領域中的各個層面,都要略知一二。隨後,如果研究所修課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找一本小本一點的英文專書從頭到尾把它看完一遍。當然,最好這本書能夠跟你的碩士論文有關。

  雖然,國內在運動生理學方面的學術研究部分,已逐漸趕上國際水準,不過,畢竟還是外國人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專業領域,比我們會有比較多的資訊來源,而那些國際級大師所撰寫的書籍,整體性與概念也會較為完整,同時,也有可能獲得一些國內書籍未提及的部分。當然,剛開始要看完一本英文書,是會有些困難度的,不過,我覺得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看完。我以前在念研究所的時候,晚上的seminar跟下午的修課,有時候會多出三、四個小時的空堂,剛好就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咖啡店邊看書或文獻,邊喝咖啡來消磨時間。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都還蠻快樂的。也就是說,最好能每週固定騰出一段讀書的時間,那麼就會慢慢獲得閱讀的快樂與成就感的。

3.論文研究:

  如果開始對自己的英文能力有把握的時候,可以嘗試從英文的綜評性文章(review paper)著手,例如Sports Medicine,不過,最近英文綜評性文章都有越來越多頁的趨勢,閱讀時可能會有時間上的壓力。也可以試著從中文的綜評性文章著手,例如中華體育、大專體育雙月刊、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等。也可以花個半天時間到圖書館,把當期的所有英文期刊,把自己覺得有興趣的題目,把它的摘要看一遍,順便想想這種題目在自己的研究所實驗室中是否可行,還有自己對於這方面的知識,是否瞭解一些(事實上,我覺得如果你對某一篇期刊有興趣的話,那表示那一篇文章一定是你看得懂的,而且是你對這個部分的認知程度應該會比其他題目來得深的)。

  然後,再從文獻搜尋網站去搜尋相關的文獻。通常剛開始找文獻的時候,也會碰到一些困難,例如找到的相關文獻有一大堆,不知道要先看那一些,這時可以使用限制條件的搜尋功能,去找出合適的文獻。有時候也會不知道要使用什麼關鍵詞,其實最簡單的方是就是用你找到的當期文獻中的關鍵詞去找找,便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在找到一堆相關文獻之後,可以先把所有的摘要看一遍,然後,在逐一分類跟篩選,最後就可以找出合用的文獻了。當然,有些時候有些文獻是台灣的圖書館所沒有的,這時候就可以衡量他在你的主題所佔的重要性,再考慮是否需要申請國外圖書館的寄送,因為這種文獻寄送,通常都花費很高,是以頁計算的。

  最後把你所想到的題目,最好是三五個,再跟你的指導教授討論,看看是否可行。我建議如果可以的話,把題目跟實驗方法與設計,用一張A4的紙寫出來。一方面可以提供指導教授所需的資訊,而指導教授也可以比較清楚你想做什麼,另一方面在自己設計實驗的過程中,也可能從中找出一些問題,並且能把想法記錄下來。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研究生最好自己要有一些認知:所學得的知識,要跟你所獲得的文憑相呼應。碩士跟學士的文憑總是有些分野的。所以不要擔心做不來,只要擔心做不做的完。只要能做完,多花一些時間又有何妨?一年不行,二年。二年不行,就三年囉。總是要學點東西,才能跟自己的文憑作交代吧!?以上提供一些個人的淺見供大家參考!

scwang

  參考運動生理週訊第212期「由「黃禹錫事件」看學術倫理」、運動生理週訊第193期「科學概念在運動訓練與研究的應用」、運動生理週訊第191期「研究生的回憶」、運動生理週訊第190期「指導教授與研究生」、運動生理週訊第189期「研究生應該具備的態度」。

  除了知識與理論的學習之外。還有一個步驟對於研究生來說也很重要,就是「實務」的學習。

  所謂的實務就是實驗的進行,特別是運動生理學與體能相關的學習領域,如何進行實驗、實驗資料的處理、實驗時相關控制的執行、以及其他與實驗有關的知識與經驗等,可能比知識或理論的學習重要。因為知識與理論是可以修正文字的,但是如果實驗或操作測驗時出錯,可能就必須要重新進行實驗。

  事實上,很多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生,並不太常待在實驗室,也不常處理實驗的數據。林正常老師所寫的「運動生理學實驗指引」、吳慧君老師所寫的「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的相關資料,可以提供學習者相當有用的實務操作知識與經驗傳承。

  我覺得每一位正在就讀研究所的研究生都應該來看看這個討論的內容。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