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38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科學概念在運動訓練與研究的應用
發言 : scwang 時間 : 05/03/21(23:53:30) From : 219.71.70.223 分類 : 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193期)

科學概念在運動訓練與研究的應用(March.21.2005)

王順正

  400m田徑網站討論區中一篇有關「原理訓練」的討論中,提到「科學是假的,策略是真的;訓練是假的,成績是真的;方法是假的,實用是真的(訓練觀點)」的討論內容,讓我想起近日所聽的研究生報告與體育學術期刊所審查的論文內容。很顯然的,正確的科學知識與概念,不僅是體育學術論文必須的基礎,對於實際參與訓練的教練與體育教師,也是相當重要的概念。

  一篇討論「職棒選手體重與長打率」的研究指出,體重較重者的長打率有較高的趨勢。研究者為了證實這樣的「趨勢」,必須設計適當的研究方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以便利用正確的統計方法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整理。如果資料的收集過程是沒有經過實驗設計的,那麼收集到的資料,就有很大的機會無法被用來「驗證」原本的假設。也就是說,「發現問題」→「建立假設」→「蒐集資料」→「分析資料」→「推演結論」的科學方法,絕對是必須遵守的科學流程。特別是很多人都是先有資料了,才想到要如何進行資料的呈現與討論,重新想一個「研究問題」出來的「導因為果」作法,是不值得鼓勵的。

  資訊化的時代,讓「比賽成績記錄資料」的取得相對的容易許多,例如籃球攻守記錄、棒球攻守記錄、高爾夫比賽的上果嶺率記錄、田徑跑步比賽不同分段記錄、三級跳遠的比賽三跳比例記錄、……等等。這些比賽資料的價值與應用,其實是需要相當小心的。特別是對手的能力優劣、場地與環境的不可控制性、分段成績間的相互關連程度、……等等,都是讓這些資料無法具備科學控制的缺陷。如果僅將這些比賽資料的關係性進行分析,進而獲得各種不同的結論與推論,並沒有什麼特定的意義。

  科學概念的應用,還需要明確的「自變項」與「依變項」,以便讓研究的焦點能夠明確呈現。如果以「職棒選手體重與長打率」的「趨勢」來看,「體重」與「長打率」哪一個是「自變項」或「依變項」呢?如果兩個變項都會隨著時間變動而改變時,是否代表無法建立「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連性呢?就算透過統計分析後的結果有關連性或具備差異性,研究者仍然無法清楚界定兩者的關係。

  為了統計分析比較的需要,進行單一變項的分組,進而比較另一個變項的差異性,其實是不科學的。上述的「體重」與「長打率」的「趨勢」研究,如果有兩組「長打率」高、低的不同受測對象,進行「體重」資料的收集;或者有兩組「體重」不同的受測對象,進行「長打率」的資料收集,似乎可以透過分組設計後的統計分析,進行更有意義的資料成果呈現。可惜,這種「體重」分級、或者「長打率」分級,進行另一個變項差異顯著考驗的方法,仍然無法解決兩個變項哪一個是「自變項」或「依變項」的繆誤。其實,很多的體育運動研究中,透過問卷收集受測對象的基本資料(男女、年齡、身高、體重、每日運動量、抽煙習慣、……),進行體能優劣、運動表現、生理生化反應等的比較分析,就是犯了沒有「自變項」與「依變項」的問題。其實,影響受測對象體能、表現、反應優劣的因素,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變項(例如遺傳、參與的動機)。

  統計的顯著性概念是確認「有效」、「真假」的必須手段,但是具備統計顯著性也不盡然代表「有效」。如果一篇研究報告沒有經過統計處理,即針對兩個不同群體的抽樣檢測數值的大小來確認差異,是錯誤的過度推論。特別是在運動訓練與研究中,如果針對兩組不同群體的研究對象,進行訓練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評估時,有必要透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統計的顯著性分析;可是有些統計分析有顯著差異的結果,卻不一定代表有效。例如一種訓練的方法,讓全部的受訓練者的垂直跳普遍增加了1公分,在統計上是很容易呈現顯著性的,可是訓練是否真的有效呢?而且,垂直跳可以跳80公分的人進步1公分,與僅能跳30公分的人進步1公分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說要以絕對的成績或表現來統計分析,或者以相對的進步百分比進行分析,也會顯著影響研究或訓練結果的闡述。除此之外,既然是透過統計分析進行顯著性考驗,代表檢測的對象不能僅有一位或人數過少,否則造成統計上錯誤的比率就會顯著的提高。有些運動教練與體育教師會因為個人訓練過程的經驗,將一些訓練有效與否的概念,用來判斷運動科學學術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其實是相當不對的想法。

  訓練組與對照組的採用也是相當重要的科學概念,以便釐清運動訓練過程的效益,確實來自於運動訓練,而不是其他的生長或環境因素。例如針對「運動對於心肺耐力影響」的研究,如果僅對於訓練組進行訓練,沒有對照組時,其實很難說明進步的原因是因為訓練或生長發育,或者還有其他因素的影響。有時候,訓練組與控制組如果來自不同班級或不同學校,以便達到長期(通常訓練效果的研究往往需要8週以上的訓練)運動訓練或體育教學的便利性,反而會使得對照組的功效消失,造成無法彌補的限制。因此,要利用對照組進行研究變項的控制時,還是必須注意受測的對象,是否來自於同一個樣本母群(例如同一個班級,具備相同的日常課表與體育課程)。其實,這類沒有經過特別設計(沒有對照組)的「準實驗設計」研究,在運動科學的研究論文中並不少見,研究者與應用者有必要清楚這些研究結果的限制。

  針對「科學是假的,策略是真的;訓練是假的,成績是真的;方法是假的,實用是真的」的荒繆,像「義和團」式的「神功護體」說法,一種超乎現實的「形而上」理論,不是重視實際運動表現者該有的認知。很顯然的,僅透過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經驗,進行運動訓練方法的效益評估,其實是相當「不科學」的。如果能夠將科學研究的概念,用在訓練效果的判斷上,才是每一位投入運動訓練的教練與體育教師必須努力的方向,也是優秀運動員、運動教練必須繼續進修、就讀「研究所」的主要原因。事實上,科學概念與科學方法絕對不應該受到懷疑,該懷疑的是利用它們所分析的內容。

 共有 3 回應

回應 : 1 wkm時間 : 2005/8/24 下午 03:21:53 From : 61.229.5.143

寫的太好了,心有戚戚焉
打到重點


回應 : 2 wkm時間 : 2005/8/24 下午 03:28:04 From : 61.229.5.143

字字打到重點
王老師您早期有ㄧ本
運動技術分析
高雄復文出版社那本寫的也很棒


回應 : 3 See_see時間 : 2006/1/19 下午 10:01:48 From : 59.121.145.236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does not imply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So is stat relationship does not necessarily suffices scientific relationship.

It is now EBM-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oday's med school.

-CCHuang@tmu.edu.tw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epsport-ad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