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2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傳統運動生理學的新生命
發言 : scwang 時間 : 02/06/22(18:03:51) From : 140.123.5.19 分類 : 研究方法
運動生理週訊(第15期)

傳統運動生理學的新生命(July.16.1999)

王順正

  儘管人類歷史上,對於運動生理反應的瞭解,可以追溯至古希臘羅馬時代,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紀時,實驗生理學方面的長足發展,才使得運動生理學的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呼吸氣量計(Hutchinson,1844) 、心電圖計(Einthoven)、以及熱量計(Rubner,1894)的發明與應用,肌肉收縮理論的提出(Mosso,1892)、「身體運動的生理學」的出版(Lagrange,1904)、「疲勞與休息」的出版(Lagrange,1912)等,都是促成早期運動生理學發展的重要依據。

  此外,Zuntz(1906)發表登山與高地影響人體生理的論文(德國); Meyerhof(1923)發現葡萄糖糖酵解產生乳酸提供能量的事實(德國);Bainbridge(1919)出版「肌肉運動的生理學」一書(英國),探討運動中的能量轉換、氧和營養的供給機轉;Hill(1926)出版「肌肉活動」、「人類的肌肉活動:控制速度與疲勞後恢復的因素」、「活機器」等書(英國),提出「肌肉收縮速度與力量」理論、「最大攝氧量」與「氧債」概念;McKenzie(同時具有醫學與體育雙學位,美國)出版「教育與醫學中的運動」(1923);Dill於1927至1947年代,創設「哈佛疲勞實驗室」(美國),從事不少運動與環境生理反應的研究;Schneider(1933) 出版「肌肉運動的生理學」(美國);吉田章信(1916)出版「運動生理學」(日本),闡述運動的生理效果。運動生理學不僅發展的早,更是瞭解人體運動反應特徵、促進身體機能發展、以及維護身體健康的最基本知識。

  我國的運動生理學發展,則是由生理學家蔡翹(1940),出版第一本中文的「運動生理學」專書開始起步。運動生理學的躍進,則是由翻譯英文書籍(江良規,1964;齊沛林,1968),以及國立台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班(1970)成立後,古藤高良博士由日本攜帶腳踏車測功器、勞研式氣體分析器、採氣用道格拉斯袋(Douglas) 等實驗器材,才有比較嚴謹的運動生理實驗研究。

  最近二、三十年來,由於職業運動(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等)的發展、太空科技將人送入太空的進展、醫學與生物科技的躍進、電腦科技促進實驗科技的進步、人類追求健康的需求等,不但使得運動生理學在「傳統」研究領域(肌肉活動、呼吸循環系統反應、神經控制、體型與身體組成、環境與運動生理反應等)方面,擁有顯著的發展,有關運動與遺傳醫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學門的整合研究,確實促進了運動生理學的廣泛進展,而且,成為運動生理學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依據第一次全國體育會議(1999)的研究資料顯示,1972年起至今,國內運動生理學的相關研究論文,佔我國總體體育學術研究總量的五分之一強(22.2%)。運動生理學研究一直是我國體育學術研究的主流。然而,二十多年來,運動生化學、運動免疫學、運動營養學等為主題的研究論文數量,成長了四倍左右,「傳統」運動生理學研究領域的論文數量,則反而減少了四成。

  儘管,透過遺傳醫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學門的相關研究,可以確實獲得更深入的運動生理反應資訊,甚至可以積極瞭解人體運動生理反應與效果的因果關連。但是,有關人體運動時的基本生理反應研究,卻是每一位運動參與者可以直接感受的身體感覺與反應,運動生理學的研究方向,如果不重視、忽略、或放棄「傳統」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反而會有捨本逐末、棄近就遠的感覺。運動生理學的整體發展,才是每一位運動生理學研究者樂見的結果。

  除此之外,國內的運動生理學實驗設備不僅相當完備,例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擁有的電腦化的能量代謝系統、肺功能測量全人體箱計、多功能生理測量儀、電腦判讀的心電圖分析儀、無線心電圖計、肌電圖記錄器、體脂肪測量儀器(水中稱重設備、BIA 等)、多用途血液生化分析儀、原地跑步機、腳踏車測功器、電動階梯設備等。而且,大部分皆是以研究「傳統」運動生理學為主題的實驗儀器。逐漸減少此類運動生理學研究,確實會導致現有實驗儀器與設備,出現使用效率降低的現象。

  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心跳、換氣、攝氧量、二氧化碳產生量、肌肉能力、熱環境下的運動、高地運動的生理反應、運動訓練的生理效果等主題的運動生理學研究,反而是更切身、必要的基本運動知識,而且,是促進健康、提升身體機能、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不二法門。「熱身運動的方式與效果?」、「如何進行伸展活動最有效?」、「如何訓練胸部肌肉?」、「運動時如何呼吸?」、「最佳的運動訓練強度?」、「彈跳能力如何增進?」、「如何跑得更快?」、「如何更有效率的訓練體能?」……,大部分運動參與者的運動問題,皆與「傳統」運動生理學的研究主題密切關連。如何建立正確的「運動生理學」知識,對於運動生理學研究者與運動參與者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認知內涵。

  透過現代的「新」科技、「新」設備、「新」儀器、以及「新」觀念,針對「傳統」運動生理學的課題,進行詳細與完整的研究分析,建構出更完備的運動生理學知識,正是未來運動生理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無論如何,此類「傳統」運動生理學的研究主題,並不是「老舊」、「不科學」、「趕不上時代」的研究主題,反而是一般社會大眾與運動員「切身」、「實際」、「可以直接應用」的主要研究內容。筆者衷心的期待,運動生理學能夠更全面的普遍發展,讓「傳統」運動生理學的知識,能夠賦予「新」的生命。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