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生理學網站 會員:未登錄 登入 忘記密碼 申請加入會員  會員9042  部落格5  


運動生理週訊 回週訊首頁

運動生理週訊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
Online ISSN : 1814-7712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請勿轉載或節錄

運動常識 訓練概論 能量來源 呼吸循環 肌肉骨骼 運動體能 訓練方法
身體組成 運動營養 運動環境 運動傷害 研究方法 網站發展 相關訊息

主題:脛前疼痛
發言 : scwang 時間 : 02/06/22(17:36:29) From : 140.123.5.16 分類 : 運動傷害
運動生理週訊(第13期)

脛前疼痛(July.02.1999)

王順正


  一位我所指導的中長距離跑步選手跟我抱怨,他的右腳小腿前側在跑步時有明顯的疼痛現象,而且,訓練量增加時,疼痛的情形會更為嚴重;也有一些積極參與運動的社會大眾,會有小腿前側肌肉運動時或運動後特別酸痛的現象,嚴重時更會有小腿前側腫脹且疼痛的情形出現。對於運動員與社會大眾而言,努力與認真參與運動的結果,反而得到傷害的反效果,實在是令人相當的挽惜與無奈。

  事實上,脛前疼痛的診斷與治療並非極為複雜,運動員與社會大眾出現脛前疼痛的症狀時,仍然可以在適當的治療與復健後而完全康復。不過,脛前疼痛的問題也不是簡單到將運動員交給醫師即可。如果不能完全瞭解脛前疼痛的症狀、形成原因、以及治療方法等,不僅相當容易惡化或復發,甚至會使得極具潛力的選手就此沈寂,也會造成患病的社會大眾誤以為「運動有害健康」。

  脛前疼痛可以依據傷害的程度區分為四級。第一級脛前疼痛是指,只有在跑步後才會出現暫時性疼痛或不舒適感,而且這種狀況才剛發生;第二級脛前疼痛時,跑步過程中即會有脛前疼痛情形,但不會影響運動表現;第三級脛前疼痛,則在剛開始跑步時就會有顯著的疼痛現象,而且會限制跑步的表現;第四級脛前疼痛時,在休息不運動的狀況下,就會有脛前疼痛的情形。由病理生理學(pathophysiology)的觀點來看,第一級傷害的原因,在於肌肉微小發炎(minor inflammation)與肌肉功能下降;第二級傷害的原因,主要是較不嚴重的肌肉與肌腱發炎而引起:第三級傷害的原因,主要是肌肉與肌腱發炎、骨膜炎(periostitio) 、或骨骼的微小創傷(microtrauma) 所引起;第四級傷害的原因,則是因為軟組織功能下降、肌腔隙症候群(特別是有腫脹出現時)、或疲勞性骨折(stress fracture) 而引起。由此可見,脛前疼痛的形成是漸進的,傷害的程度往往會因為跑者對此類傷害的瞭解情況,而會有不同情況的發展,較有概念或認識的運動參與者,往往能夠迅速避免脛前疼痛的形成或惡化。

  如果依據脛前疼痛的部位來區分時,通常以小腿前內側的「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e) 」或「前脛痛(anterior shin splint)」、外側肌腔隙症候群(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脛前肌拉傷(anterior tibialis strain)等較為普遍,而且最常出現在小腿上端或下端三分之一附近(大部分為下端)。疲勞性骨折、骨膜的撕裂性疼痛、或者肌腔隙症候群等,皆可能是造成疼痛的主因。由於,脛骨、脛骨骨膜與小腿後側深層肌群是緊緊相靠的,而且可以直接由外表簡單分辨位置,因此,傷者雖然無法在傷害的初期即明顯診斷出小腿前內側的傷害狀況,卻也能夠大略的評估傷害情形。小腿前外側的肌群、腓骨骨膜與腓骨的傷害狀況,則因為小腿前外側肌肉的包附,比較困難由疼痛的部位來分辨。

  有時候藉由患者的症狀(疼痛的範圍、部位、程度),能夠進行簡單的脛前疼痛傷害情形分辨,不過其診斷的結果,有時並不具積極意義。例如大部分的脛前疼痛,皆僅是運動引起微血管的滲透增加,導致肌腔隙間發生腫脹和壓力增加,進而形成患部的缺血。如果沒有適當的休息與伸展肌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的狀況,傷害與疼痛會因此而愈來愈嚴重,甚至疼痛部位會逐漸蔓延開來。如果疼痛的部位極為固定,而且跑步與地面衝擊時會有刺痛感,則可能是疲勞性骨折的傷害症狀。通常,脛前疼痛的影響長達幾個月以上時,幾乎皆合併二種或三種形式的傷害。在傷害復原的後期,進行患部的X光攝影,才能夠確實分辨出受傷的狀況與形式。

  形成脛前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踝關節解剖構造缺陷、踝關節的柔軟度與肌力不佳、跑步時踝關節的過度旋前(hyperpronation)、腳跟腱(achilles tendon)過緊、脛前與脛後肌力不平衡、改變原有的運動形式(新跑鞋、新地形、跑步地面太硬、運動量急遽增加、強度提高等)、在運動場內一直以相同的方向跑步(會使外側腳過度旋前)、跑鞋使用過久避震效果減少、身心疲勞形成新陳代謝機能減退、女性跑者的骨質疏鬆症(可能合併無月經與疲勞性骨折)、以及鈣質攝取量不足等。由此可見,診斷脛前疼痛的症狀時,除了疼痛症狀本身的評估之外,亦應瞭解運動者的病史與運動參與史,特別是傷者在受傷時或傷害惡化過程中的運動情形、跑步動作與環境、營養狀況、以及身心健康情形等,都是判斷脛前疼痛的重要資訊。如果沒有找出病因,脛前疼痛的復發相當普遍。

  治療脛前疼痛時,休息與運動量減少是避免惡化的最基本安排。透過游泳、騎腳踏車、或其他不會增加下肢負荷的身體活動方式,不僅能夠維持身體的基本運動能力,還可以達成避免傷害惡化的危險。增加兩次運動參與的時間間隔,也是相當有效的基本處理方式。此外,冰敷患部、伸展小腿各肌群、減少運動時的體重傳遞(運動鞋、鞋墊、矯具的使用等)、非類固醇消炎藥物、以及貼紮等,都是治療脛前疼痛時必須同時考量的治療方法。

  對於社會大眾來說,如果你(妳)在運動(特別是跑步、快走等)過程中或運動結束後,會有小腿前側輕微疼痛或不舒適的狀況出現時,即應適當考量運動的環境是否適當?運動的強度與量是否過多?或者增加太快?踝關節的活動能力(柔軟度與肌力)是否太差?有否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疲勞狀況?鞋子是否使用過久沒有更換?特別是在休息一段時間沒有運動後,重新開始參與運動者,更應注意到逐漸增加運動負荷的概念,小心避免運動的可能危險,確實享受運動的樂趣。

回覆Pierce的問題

 共有 0 回應


  回上頁   發表回應
運動生理學網站
運動生理學網站 科學化跑步訓練
運動生理學網站 台灣高地訓練服務平台
運動生理學網站 成績預測與訓練處方
體能商(PFQ)架構圖
運動生理學網站 青少年成熟度分析
運動生理學網站 銀髮重量訓練
做個有智慧的跑者

運動與健康

大專高爾夫學刊

運動生理學網站粉絲團
運動科學教育研究室